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玩知音韩天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2日06:4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文玩知音韩天衡
韩天衡

  大凡有成就的书画家,大都也是收藏家、鉴赏家。

  上海的书画大家谢稚柳是之,程十发是之,刘旦宅是之,而篆行草书、金石印学者有成就的韩天衡更是之。

  由好友陆金良介绍,我拜访了韩天衡。

  韩天衡家的客厅里充满着金、玉、漆、瓷、石等古玩器具;书房里均是琳琅满目的笔墨纸砚;案头上都是玲珑剔透的摆件。大者如石墩,小者如瓜子,品像不一。有西汉龟形砚,也有清乾隆梅花玉版笺;有三国曹魏“关中侯印”金印,也有隋开皇七年董寄于铜造像;有战国云纹漆耳杯,也有明清花鱼纹罐;有明顽童寻趣竹雕,也有唐上津县令的墓志铭等,洋洋大观,令人叫绝。韩天衡说:“这里的文玩是书斋文化,大都是观赏的艺术品,有的价值连城,但我也只不过喜欢玩而已,决不出卖。”

  韩天衡说,他6岁便玩上了收藏,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吧。说着,他拿出了裴石民紫砂仿生器给我看,一为1.7厘米的瓜子,一为2.1厘米的蚕豆,其上刻有“石民”小印。形象逼真,做工精细,足以乱真。仿生器是利用紫砂陶土中的彩泥,模仿瓜果造型塑造的陶器,文人墨客爱玩之。裴石民是陶艺大家。韩天衡说:“那时我还是个顽童,见之便省下一角钱买了下来。上小学时,我就开始跑朵云轩,袋里只要有钱便买章,根本也就没有去理会什么名家方家的,然现在却都成了珍品。当然,我还是把它们放在书架上,工作之余,把玩一下,乐在其中。”

  “文革”前,他只是很随意地收些文玩,没有刻意追求。到了80年代,他和程十发应邀去澳门讲学,见澳门地摊上到处置放着国内因盗墓而流至海外的文物,售价极低。韩天衡说:“看到这些文物,尤如看到朋友流落他乡受难般地难过,心仿佛被蛰过一般。”他掏尽囊中所有的钱,买了一批文玩。当报关时,工作人员说:“你可登记造册,我给你开张证明,以便日后带出有据。”韩天衡回答十分干脆:“我既把它们带回了故乡,压根儿也不想它们再流失在外了,不登记也罢。”从此,韩天衡改变了观念,他见文玩便收,特别在海外见到的,他总要千方百计地把它们赎回“老家”。一次,他去日本办书画印展,休息时去了日本一家古董店,见货架上有一陶制龟形砚,乌龟伸颈顿足,平板的砚堂,上有陶制砚石,砚板上留有墨痕,历二千年仍首爪完整,实为难得。日本老板见他欲买,便高价叫之,不动声色的韩天衡很快将它砍到了最低价。成交后,日本老板问他:你来自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当他得知他来自中国大陆时,他惊讶了:“往常均是中国大陆人拿文物出来卖,而今却是中国大陆人买回去,少见,少见。”韩天衡说:“我之所以如此砍他的价,也许和收藏经验有关。以前,我曾见一喜欢的文物,老板本不懂,价出得很低,我动了恻隐之心,自己抬高了价钱,不料老板不卖了,我心爱之物也就飞了。以后我收东西便往低处砍,好东西自然也来了。现在,我只是想把流失的文玩,一件一件地往家里拖,倒不是我思想境界如此这般地高,而是觉得身为炎黄子孙有责任保护好祖宗留下来的遗物,否则愧对祖先,枉对后人。”

  受父亲的影响,韩天衡的儿子韩回之也走上了收藏文玩之路。他在日本留学期间,也常光顾地摊、古董店,见好的文玩,他会毫不吝啬地去收,有时弄得连饭钱也没有着落。一次,在跳蚤市场,见地摊上陈放着一只战国云纹漆耳杯。这耳杯长6.5厘米,杯口呈椭圆形,异形双耳微微向上翘起,略凹处髹以红漆。两耳环有对称的鸟头纹,勾连云纹。但因木质有朽败,毫不起眼,而韩回之慧眼识宝,毅然买下。回来一查资料,果然是宝,它是春秋至魏晋时期广为流行的饮酒器,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提到的“流觞曲水”也就是用的这种漆制的羽觞,与1992年湖北省荆门郭店一号楚墓所出土的耳杯如出一人之手,形状、大小、纹饰都相同。还有一尊“隋开皇七年董寄于铜造像”也十分尊贵,曾为罗振玉收藏。韩回之细看造像,高8.5厘米,中立释加牟尼佛,两肋立有老迦叶和少阿难,像之背后有巨大叶形背光,上有火焰文饰。背光的反面有銘曰:“开皇七年五月十三日董寄于愿造佛两躯。”像底圆形座下配有红木台座。父子俩同心同德,年复一年,拾遗补缺,不知不觉家中竟成了小型博物馆。

  2005年春节是韩回之结婚的日子,此前,父子俩促膝谈了一次心。韩天衡对儿子说:“家里的文玩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我们只是代保管玩之而已。你结婚,我不可能将文玩给你,但可将精品选出,由你写评,出本集子,这样,对亲眷、对朋友也许是最好的回报。”为家藏精品撰写赏评,这可是一项见功力的活计,对儿子来说压力不小。韩回之读古书,查资料,终于在2004年底完成了《文玩赏读》文稿,向父亲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喜庆的日子里宾客们捧着韩氏父子送的《文玩赏读》,开心地说:“这礼比吃喜酒还重要。”事后,韩天衡说:“我之所以要儿子这样做,一来要告知他,在这个世界上每人都应有一块自己喜欢并由他自己耕种的土地,二来以对‘文房四宝’不知何物的漠视者提个醒,不能数典忘祖。”话到点睛处,我悟出了韩天衡收藏之苦心,也读懂了一个艺术家的良心,是啊,在当今收藏大潮中,有人玩趣,有人玩钱,而韩氏父子玩的却是一颗爱国心。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2月22日第七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