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成果"自娱自乐" 科研应两条腿走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2日07:42 新华网 | ||||||||||
清华大学王晓峰同学的科技作品FIYFIRE电子系统设计平台被作价400万元,成功地与四川龙泰金属有限公司签定了合作协议书。虽然大学生的科技成果有如此骄人的表现,却仍难以掩饰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市场化的窘境——所有参加终审决赛的701件作品中,仅有17件作品与企业签约,签约率不到作品总数的3%。 近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比赛成果转让签约仪式上 ,走出了实验室并与市场"亲密接触"的大学生科技作品再次遭遇尴尬。与市场接轨——高校科研创新难以承受之"重" 有中国大学生科技奥林匹克之美誉的"挑战杯"赛事,每两年举办一次;自举办以来,全国1000多所高校(包括港澳台数十所高校)约200多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比赛,"挑战杯"也一度成了我国大学生科研成果的竞技场。 与 一名评委仔细观察作品比赛的宏大规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学生参赛作品屡屡在市场上遭到冷遇(上届比赛作品仅有12项与企业签约,约占作品总数的2%),参加成果转让会的企业几乎给出了同一个答案:产品研发与市场需要脱节! 一项统计表明,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能够签约转化的不到30%,转化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又只占被转化成果的30%,也就是说,高校科技成果中只有约10%能够取得较大效益。 "与理论相比,实践显得更为重要",作为本届"挑战杯"评委会成员之一的奚广庆教授坦言,科研创新一定要与市场相结合,否则被"束之高阁"的调研报告和理论模型将很难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由于我国企业的创新以及科研成果转化能力都相对比较薄弱,其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的重任自然转嫁给高校的科研院所。 曾经带领复旦大学三度勇夺"挑战杯"冠军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卢大儒教授说:"目前我国高校还不具备独立进行科研产品市场转化的能力。" 他说,高校实验室的科研功能有限,就算某产品研制成功,也只代表经过实验室这一'小试',并不说明此产品就可以走向市场,这需要有关风险基金等资本的加入。而在我国风险基金制度还很不完善,也正因为如此,多数企业存在"短视"行为,"只同甘不共苦",很少能投资或直接参与高校成果的转化,这是导致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不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二,我国高校科研产品大多尚处于"自娱自乐"状态,缺乏一个促进其市场转化的有效的信息平台。试问:如果高校的科研项目未被广大企业所知晓,何以谈到市场转化? 此外,在高校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过程中还牵涉到知识产权问题,处理不好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也不利于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 大学生科研:重市场?重创新? 广义上的科研,包括科技发明制作、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的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等。 在每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的大量参赛作品中,都有1000-2000个大学生、研究生的作品(包括导师参与指导的作品)进入复赛。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导师共同参与的科研活动无疑是高校取得各类研发成果的重要渠道之一。
"如果单纯关注科研成果转化,将有失偏颇,源头创新、自主创新意识虽然不能直接带来市场效益,但同样非常重要。如果从市场转化角度来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 他说,在国际竞争中,谁掌握了"标准",谁就占领了"至高点","标准、概念的制定需要开拓创新,而这可能与市场并无太大关系"。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员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则表示,在高校科研作品中,尤其是大学生科技作品,不应太强调市场,能推进市场当然好,但能否进入市场、能否发挥经济效益并不是科研作品优劣的唯一衡量标准。 "从培养人才的角度上说,主要要看科研作品中所采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如何,如何进行创新型实践;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看,许多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不一定能转化为生产力,但它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为高层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王乃彦院士说。 例如:在本届"挑战杯"大赛上,安徽师范大学一位学生的题为《安徽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的研究报告,虽然不能产生经济价值,但对于我国保护濒危动物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目前,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尚处于低谷,人文社科类研究应加强而不应减弱,以市场为唯一衡量标准、以否定人才培养功能为代价去追求科研成果的做法是应当商榷的。"王乃彦说。 大学生科技成果急需"补钙" 有专家表示:如果说市场是给尚处于蹒跚学步中的大学生科技成果"拐杖",那么更为重要的是高校加强自身的"补钙"——改革现有的应试教育模式,建立良好的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大环境。
记者在同杨文豪谈话中了解到,像他这样的学生在学校凤毛麟角。他告诉记者:大学上课,80-90个学生共同在一个大教室内,老师和学生仅在上课时接触。除了导师带研究生进行少量的重点研究外,多数大学生在校仅凭兴趣进行科技创新。由于缺乏与老师进一步沟通交流的时间,导致很多学生脑海中创新的"火花"自生自灭。 "在学校,学生要顺利拿到毕业证,就必须保证各门科目顺利通过考试,考试科目繁多,有专业必修课、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等……这些考试牵扯了学生的很多精力,且考试内容大多都是书本知识,很少涉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杨文豪说。 杨文豪说,学校科研投入主要集中在教师科研上,学生要搞发明一般要自掏腰包。为了搞这个发明,我和同学共花了5000多元的材料费,"我们需要的科研经费不算多,有些同学对需要较大开支的科研项目就不得不'望钱兴叹'了"。 无独有偶,在本届"挑战杯"比赛中,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王一峰等六名研究生,以"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为课题,利用两年时间对全国27个省份的农民工发放了上万份调查问卷,并实地走访了6个省,对农民工进行深入访谈。 "这个课题仅交通费的开销就非常庞大,学校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给了我们1000元补贴,课题组人员可以说是一边打工一边支持自己的研究。"王一峰说话时眼眶有点湿润。 卢大儒教授表示,现阶段我国高校有专门面向教授的科研经费,但尚未设立供学生科研创新的培养经费,往往学生有"金点子",但就是没有资金支持。从机制建设方面看,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为了准备参加大学生科研比赛,各高校可能或多或少拨给学生少量临时性科研费用,这也许会成就一个或几个科研尖子,但从长远来看,这推动不了高校学生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形成不了鼓励学生创新的机制,从而不能使学生创新思维的‘花朵’遍地开。"卢大儒说。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燕爽表示,"挑战杯"挑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科研成果,更是对现行高校招生体制提出的极大"挑战"。他举例说,一次他在外地出差时,一群没有考上大学却有很多课外发明的学生,知道他是复旦大学的领导后,纷纷向他自荐想入读复旦。"当时看着他们的发明创造,真的很想录取这些孩子,但现行的招生制度不容许我这样。"燕爽说。 王乃彦院士也表示,我国大学的招生制度一定程度上以"分数"为最终衡量标准,而很少考虑学生是否拥有"创新能力"。在我国高校招生评价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高校肯定漏掉了不少"可造之材"。 建立科学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评估机制 毋庸置疑,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不利,也有高校自身的原因。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现行的科研成果评估制度。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在科研成果评估方面的一大特点是:以科研成果的产量(如发表论文数、出版专著、教材数)为标准,进行量化考核。对教师的考核结果与津贴、奖金、职称晋升等个人利益直接挂钩;而对研究生来说,有些学校规定硕士生或博士生如果没有在SCI或CSSCI期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便不准毕业。 这种科研考核机制,确实使近年来各高校的科研论文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其中有多少前沿性或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却值得怀疑。因此,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表面上一片繁荣,但在国际上或国内学术前沿领域有重大影响力的成果却寥若晨星。在这种考核机制下创造出来的科研成果的质量、针对性以及市场前景能不让人担忧吗? 卢大儒说,高校建立科学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首先要对科技转化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采用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允许以多种形式结题, 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多种方式得到评价和认可。 此外,高校必须建立一种既有利于自主研究,又有利于鼓励完成"十年磨一剑"式的需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创新性科研成果的科研激励制度。应实行以定性为主的考核指标,并试行年薪制,改变急功近利、过分强调成果数量、单一按科研成果数量分配资源的考核政策。(完) 来源:新华社上海频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