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逐步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2日07:51 光明网-光明日报

  

逐步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净安村,人们把兰小平亲切地称为“吃亏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人均年收入连续3年以400元以上的速度增长,村级公共基础设施年年上新项目。村民们说:“兰支书身上有一股带着大家致富的干劲,我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

  吃得亏,才能与群众打成堆

  净安村六组的范永祥是出了名的“扯皮精”,而现在却心甘情愿地放弃每月1000多元的收入,回到六组担任组长。谈到自己的转变,范永祥动情地说:“我是真心服了他。为修路,他的生日可以在河坝里过;为了项目,他可以啃着馒头守上三天三夜。兰支书最大的优点是肯吃亏,我不服他服谁?我不支持他支持谁?”

  “吃得亏,才能打成堆。”2001年,兰小平被公选为村支书,他把这句话作为了担任“村官”的一大信条。

  担任村支书,兰小平在两个企业兼任的会计工作就必须放弃,每年要少收入1万多元。”他想,“我是一名复员军人,又是一名共产党员。军人的品质就要能吃苦、敢奉献,共产党员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我不能辱没军人和党员的称号。”

  守着这个信条,兰小平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村务工作。把摩托车开到田坝边,带一双鞋在车子里,成了兰小平的日常行头。接到群众电话,从田地里爬起来就走也成为家常便饭。

  守着这个信条,兰小平任职5年的几千元村支书补贴全部借给了村里。不仅如此,兰小平还三次把家里的钱借给村里,用于公共设施建设。至今,在妻子徐慧容的手中,还保管着一张兰小平尚未归还的8000元欠条。守着这个欠条,兰小平成了家里的“稀客”。2003年2月至6月,兰小平的弟弟兰小华修新房,兰小平不但没帮上忙,连一个照面都没打过。难怪兰小华会说:“我哥是个大忙人,一天到晚在家看不到他,要找他只能打个电话。”

  讲奉献,才能打开局面

  过去的净安村,村民常用“不净不安”这句话来形容。80年代缺粮在1/3以上的农户占90%。

  “要奉献,才能打开局面。”兰小平把这句话作为了上任伊始的誓言。

  2002年,在修建2公里的通村水泥路时,兰小平和村委干部带头垫资几万元,开始了工程建设。为节约资金,兰小平带领村民自己干,吃、住都在河坝里。为确保工程进度,村干部们用棚布搭成帐篷,轮流值班。在兰小平的带领下,村委每年为村民们办了一件实事:2001年,接通自来水;2002年,修建通村路;2003年,实施秸秆燃气项目,全村410户人中的128户用上了燃气;2004年,实施燃气二期工程,目标是再让全村100户左右的农户用上燃气。2005年,村上再上粮食烘干机。“一步领先,步步领先。”通电、通气、通光纤电视、通电话、通自来水,过去只有城里人才敢想的“五通”,在净安村逐步成为现实。

  要创新,才能得发展

  2002年初,村民张春华一家种了5000袋金针菇,收了鲜菇后却卖不出去,一家人找到兰小平,希望村干部帮助找销路。

  这件事情在兰小平等村干部的帮助下得以解决,也给兰小平带来了思考: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才能改变村民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局面?

  “唯有创新,才能得到发展。”2002年3月成立了峨眉山市食用菌协会,把单家独户的农民组织起来,共同应对大市场。兰小平与协会成员一起跑市场,想出路。短短三年,协会从最初帮农户解决销售问题,到统一原材料的供应,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极大地提高,一个应对市场的平台应运而生。到目前,全村食用菌种植户占全村农户数的90%,种植面积达1520亩,种植品种由过去的一、二个发展到十几个,年产值达1500多万元。

  “整合支部与协会,让两者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1+1>2的格局。”兰小平带领村委一班人,开始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充分发挥支部的指导、帮带、组织、引导作用,让协会成为支部开展活动的有效载体,让支部成为协会强有力的依托。”兰小平及村委一班人如此界定支部与协会的关系。

  “利用协会这一个平台开展党支部工作,做到支部引路、协会服务。”让党员带头致富、带领大家致富,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把中青年党员培养成能人、把优秀党员培养成村组干部,“双带三培养”活动在协会广泛开展。全村10户党员示范户,帮带了31户贫困户,使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均在4500元以上。全村有13名党员被培养成了种植能手,2名种植能手被培养成了共产党员。

  “支部+协会,农民得实惠。”在兰小平及村委一班人的探索下,净安村探索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在没有工业生产的情况下,利用有限的土地实行三季轮作——先种水稻、后种蘑菇、再种蔬菜,有效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从而实现农民增收致富。1999年该村人均纯收入仅2600元,现在已超过4500元。目前,净安村已形成食用菌、水果苗木、水稻制种、蔬菜和席草五大产业。

  宽敞的水泥路,一座座崭新的农家小洋楼,净安村,这个过去“不净不安”的村,在兰小平的带领下,正逐步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