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时时更新数据新技术把脉桂林水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2日08:51 桂龙新闻网

  “此刻的漓江水位为140.50米。”12月20日下午3时20分,在桂林市骝马山路桂林水文水资源局,水情科负责人指着电脑屏幕对记者说。

  12月15日,投资400多万元的西江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桂林分中心进入试运行阶段。该系统在实现及时准确测报水情的同时,让传统报汛员的工作方式产生了根本改变。

  防汛抢险实现数字化

  据介绍,该系统以无线电技术传播水情信息,包括1个信息接收中心、58个遥测站,涉及资源、兴安、灵川、临桂、永福、阳朔、荔浦、恭城、平乐等9个县及桂林市区,涵盖了桂林水文一半以上的监测站点。

  该局水情科负责人表示,自动测试系统会自动采集水情数据,并及时、准确地发送到信息接收中心,从而最大限度地争取到防汛抢险的时间,“桂林的防汛抢险工作由此进入了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时代”。

  自动系统“紧盯”漓江

  在人工测报时期,汛期到来后,桂林市水文站必须每3小时上报一次降雨量与漓江流量,洪峰到来时,数据传报间隔时间提升为每小时一次。

  “1小时1次很难做到。”桂林市水文站一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原来,在自动系统未使用前,该水文站是通过电话形式来报告数据的。而在漓江涨水期间,不断有市民致电该水文站询问水情,以至有时出现新的测量数据出来了,上次的数据还没来得及传送。

  “现在好了,设备安装后,每6分钟就可进行一次新数据的传送。”该站工作人员笑称,自动测报系统就如一只“水下电子眼”不知疲倦地“盯”着漓江水位的涨涨落落。

  报汛员“退居”二线

  “水情自动测试系统建成后,变动最大的是各雨量监测站的报汛员。”据介绍,桂林市共有98个雨量监测站,每个站配1名报汛员。以前,就靠这些人来为水情“把脉”。系统建成后,报汛员就陆续“退居二线”,成为自动测试系统设备的看护员。

  今年50岁的陈善福就是其中一员。从1979年开始,他就担任漓江上游“金石雨量监测站”报汛员。

  据其介绍,由于地理原因,桂林市(特别是漓江上游)的暴雨基本上都发生于凌晨,按照规定,他必须从每晚8时开始每3个小时对降雨量进行一次测量。用陈善福妻子的话说,20多年来,每年汛期她老公就“没有睡过一个饱觉”。

  随着自动测试系统进入试行,陈善福成为了设备管理人员,但他却并不怎么兴奋。因为,20多年来,他已习惯了雨夜起来测量传送降雨量。“有了它,我就成了一个袖手旁观的人了,不过,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我也轻松多了。”陈善福说。

  来源:南国早报选稿:见习编辑黄皓作者:邓盛龙 黄坤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