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华工教授吴硕贤:从清华状元到新晋院士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2日09:43 金羊网-新快报

  ■新快报记者 陈晶晶

  2005年12月17日,吴硕贤像往常一样骑着他那辆自行车穿过华南理工大学的校园,来到古色古香的“红楼”里开始他新一天的工作。不一样的是,今天他的手机几乎就没停过,各方好友纷纷打来恭贺电话,福建昔日的同行还给他送来了花篮———12月16日,作为增选的51名院士,吴硕贤跻身中国科学院707位院士中的一员,这是中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

  让13亿人的听觉更舒服

  “当上院士心里很高兴,这毕竟是对自己过去工作的一种肯定嘛。”见到记者时,今年58岁的吴硕贤院士谦和地说。

  记者眼前的吴硕贤穿一件黑色的绒布外套,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面对记者这个外行人,吴硕贤没有时下某些专家那种特有的傲气,待人非常随和,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一种儒雅的气质。但这位谦和、长期从事建筑与环境声学研究的建筑技术专家,却拥有出众而全面的才华和能力,不仅让同行们钦佩不已,其成就也常常给人不断惊喜。

  

华工教授吴硕贤:从清华状元到新晋院士

  “我的工作其实就是让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美好,”看着记者被“声学虚边界原理”、“混响场车流噪声简洁公式”等一串建筑术语搞得一脸困惑,吴硕贤笑着解释说,“建筑环境不仅要美观、还要品质好。建筑设计也要以人为本,人有五个器官:眼、耳、鼻、舌、身,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关怀13亿人的听觉器官,例如把噪音减少到最少,又如剧院设计如何能达到最佳的音响效果。”

  诗书之家出了个理科奇才

  令记者意外的是,在建筑科学界取得如此多成就的吴硕贤,却原来出自一个文学气氛浓厚的诗书之家。

  吴硕贤的父亲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方向教授、现代作家、书法家吴秋山,母亲也是一名语文教师。在父母的影响下,吴硕贤从小就熟读古诗词。“小时候我的志向其实是当诗人、作家,直到初三那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科技专家撤走,陈毅号召全国青年向科学进军,我才转而专攻数学、物理,向理科方向发展。”

  虽然把毕生献给了科学研究,但吴硕贤说他至今仍保留着吟诗作词的雅兴。他对文学的热情,比许多读文科的人还要高。每有好友离别,或逢人生重大变故,又或游玩山水有感,吴硕贤说自己总会写上几句小诗小词留念:

  “一破變门势不收,千山无奈大江流。”“南去飞鸿多保重,来年振翮揽星辰。”“一席朱楼豪宴款,贫民足可用三春。”

  吴硕贤的诗词,充满了对自然、生命和友情的热爱以及一位学者对普罗大众的人文关怀。

  科学家的生活原来并非如人们想像中的枯燥。业余时间,吴硕贤说他会拉拉手风琴、游泳、打乒乓球。“我读中学时还拿过全市中学游泳比赛第三名、全校高中乒乓球单打冠军呢!”提起当年“全面发展”的光荣史,吴硕贤很有点年轻人的得意劲。

  遇文革自学成才重返清华

  1965年,吴硕贤以福建理科状元,同时也是全国最高分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并被作为因材施教的重点培养对象,但他的命运并未由此而一帆风顺。只上了8个月的课,“文革”就开始了,吴硕贤的学业被迫终止,开始了串联、大批判等运动,但吴硕贤并未放弃对科学的执着追求。

  1970年,吴硕贤被分配到西安铁路局工地劳动,后任施工技术科科员。在这段时间里,他一边实践一边自学,几乎自学了全部建筑结构课程。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在那个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年代,吴硕贤考上了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专业的研究生,再次回到清华的怀抱,并于1984年成为中国建筑学的首批博士。

  “清华二进值重阳,梦想成真喜欲狂。弟子研修思发愤,先生指导费周章。十年浩劫时辰误,一代蹉跎学业荒。决策英明崇知识,中兴教育补亡羊。”提起这段历史,吴硕贤说虽有遗憾,但仍抱着一份感恩的心。

  被评上中科院院士后,吴硕贤说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又重了许多。他说,目前全国建筑学方面的院士只有6人,广东就他一个,另外还有两名工程院院士。吴硕贤感慨地说,13亿人的听觉都需要关怀,但现在这方面的专家太少了,“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人才,来设计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华工教授吴硕贤:从清华状元到新晋院士

  图:吴硕贤(右)在测试音响效果。他现在肩负着令广州歌剧院达到最佳音响效果的重任。

  吴硕贤简历

  建筑技术专家,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副理事长,建筑声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47年5月17日生于福建泉州,福建诏安人。1970年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1981年、1984年先后获清华大学硕士、博士学位。

  学术成就

  曾承担55座观演与体育等建筑的音质设计,系统地提出了城市交通噪声预报、仿真及防噪规划的理论与方法;阐明声学虚边界原理,推导出混响场车流噪声简洁公式,较好地解决了国际上二十多年未能解决的问题,并完成首例将建筑辅助设计软件与声学软件链接以分析室内音质的工作,初步建立了建成环境主观评价理论体系。

  如何看待学术争鸣中的权威论调?

  

  吴硕贤:别把院士的每句话都当权威

  2005年中国科学院增选结果即将公布之际,对院士制度的种种质疑也随之升温。对此,吴硕贤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记者:“院士”是你一直追求的目标吗?

  吴:院士是不能自荐的,只能由别人推荐,不以个人愿望为转移。此前我也被推荐过几次但落选了,当时的心态也很平和。不过,院士对我来说还是一个很崇高的称号。我从小走上科学道路时,就对钱学森、华罗庚、梁思诚等老院士(以前叫学部委员)非常崇拜,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有他们那样的荣誉,是他们激励着我攀登科学的高峰。

  记者:评上院士后您的生活会有什么改变吗?有没有新的人生目标?

  吴:我想应该还是继续做研究、带学生、上课,接一些音乐厅、剧院设计的工程等等。我现在每天除了睡觉、吃饭都在忙,晚上还要加班。现在建筑声学方面的人才还不多,接下来我还要多培养人才。国家投资几个亿建一个剧院(指广州歌剧院),我们有责任把它做到最好。

  记者:前段时间汪品先等对院士增选制度提出了质疑,认为“一票定终身”的做法不尽科学,可多一票就成了抢手人物,少一票的只能回家抱孙,有失公平。您怎么看?

  吴:无论评选的程序多么公平,最后的结果还是不够公平的。就像高考,没考上的人不一定比考上的人差。况且,院士增选不像高考,这次不行过几年再来,还有很多机会。

  记者:周光召认为现在院士的地位拔得太高,动不动发表权威论调,不利于学术争鸣,建议取消终身制,您的意见如何?

  吴:我认为院士主要是一个荣誉,是对研究工作的肯定,就像评上硕士、博士、教授一样,是人生的一个里程碑。至于院士的学术权威问题,我认为首先是院士不能以为自己是院士了就什么都懂,变成“学霸”,院士也有别人懂而你不懂的东西。要实事求是,不要以为自己的观点就一定正确。同时,外界也不要把院士抬得太高,把院士说的每一句话都当做权威。这是双方都要注意的。

  记者:对于学术界的风气问题,近年来媒体也有不少负面报道,您对此有何评价?

  吴:科学研究最终能否得到学界公认,还是要依靠质量取胜。

  (金陵/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