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挑战中国基础家庭制度? 单身的“危”和“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2日13:21 乌鲁木齐晚报

  (《中国新闻周刊》)

  单身增加,可能意味着基本的家庭制度面临挑战,进而造成基于家庭伦理的社会基本道德秩序的动摇

  中国单身现象被一些媒体称为“危机”。有一点指向不明,究竟是谁的危机?单身

者自己?老爸老妈?纲常伦理?国家?中华民族?

  单身的增加,有很多不是被迫的,而是自愿的,至少是自作自受的,单身生活对于这些人自己来说,不是什么“危”,而是“机”,是更多机会和机遇。因为单身,有更多的选择和更自由的生活,正因为不愿意失去这些,才坚持这种生活方式,拒绝为结婚而结婚……

  至于那些想结婚、却又找不到合适对象的“单身”们,也很难说是完全“被迫”。事实上,择偶标准从来都是相对的,关键在于你是否准备接受一个不完美的选择。世上怎么可能有“完美”的事呢?那些高素质的未婚男女,绝对具有足够的智商和理性来理解这个道理,但大家还是不愿意接受现实,不愿意将就凑合,宁缺毋滥,这种坚持本身,一方面是结婚的愿望并不真的那么强,另一方面也在于自己有这个独立的基础和本钱,有条件才能如此“任性”。在这个意义上,还是那句老话:艺高人胆大。至于那些真是因为各种客观条件所限,找不到结婚对象的人,确实存在,但这种情况任何时候都有,也不是今天的特殊现象。

  单身人数增加,总的来说,跟社会急剧变迁、城市化、现代化、人的个性张扬、生活精致化和注重自我感觉等等都有直接关系。社会的发展,造成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对人际交往、生活习惯等等都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也造成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一些与自己不符合的东西,特别是在私生活领域,因为私生活是现代人最宝贵的自我独立的空间,成为自己心灵、情感的最后栖息地和根据地,因此,单身生活本身,常常成为人们捍卫“自我”的一个堡垒。

  我们不能把这种现象简单归结为“西方影响”。事实上,中国今天的婚恋和性别关系的变异和开放程度,在很多方面超过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这固然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总体上伦理道德弱化的一部分,但也具有某种“传统复兴”的成分。在中国的社会传统中,本来就潜伏着这种非主流的、弹性的、开放的生活方式的因素。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盛世”中,都会兴起这种看似“放浪”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和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带,对此,古代的诗词小说中有大量反映。在传统中国男权体制下,有权势的男人可以三妻四妾,文人墨客常常结交名妓才女……在反映中国传统家族制度最典型的作品《红楼梦》中,其实大量描述的是非婚姻的性别关系……这些现象,体现出中国式的婚姻变异的形式,而今天的形形色色的“新”的生活方式,与这些传统有着深刻的传承关系,只不过今天不一定以男权为中心,女性也要获得这种“权利”,但婚姻和性别关系的开放性,是古已有之的。这些传统,过去往往被一些宏大历史话语屏蔽掉了,在今天的现实研究中,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进来。

  因此,单身现象对于单身者,并不是太大的“危”,很多情形下,更意味着“机”。

  对于社会来说,大规模的单身,确实存在某些“危险”,其中最直接的,是人口结构的危机。中国由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年轻人口本来已经呈现骤降趋势,如果这一代人中结婚率低,不生儿育女,下一代人口又会减少,可能形成人口年龄结构倒置,年轻人口不足。另一方面,这种大量单身的存在,可能导致性服务业和色情业的泛滥,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造成性病、艾滋病传播等问题。

  同时,时至今日,家庭仍然是社会的基础结构,一般来说,有家庭的人,更倾向于稳定的生活,而单身者可能倾向于随意变换生活内容,因此,单身增加,可能意味着基本的家庭制度面临挑战,进而造成基于家庭伦理的社会基本道德秩序的动摇,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但这种“危险”,也不是不可能通过一些制度设计和创新来化解。比如发展各种自发社团、兴趣团体、业余俱乐部等等来满足人们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需要,又比如可以随着需求增加,发展一些新兴的专门适应单身生活方式的社会服务等等,事实上,这些新的社会生活形态的雏形,已经在民间自发发展出来,只不过由于社会常规习俗和某些伦理的制约,还没有成为主流,但我们不能低估中国社会的应变和自我维护能力。

  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纷繁复杂的微观结构,注定会生成很多全新的观念和社会体系,来适应这种单身人口增加的趋势。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社会学学者于长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