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腐”后继缘何上演连续剧?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2日21:37 人民网 |
据中新网披露:一年多以前,安徽省颍上县原县委书记张华琪因犯受贿罪、贪污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法院一审数罪并罚判处无期徒刑。今年12月8日,张华琪的继任者徐波则又因犯受贿罪被滁州市中级法院一审判有期徒刑十五年。 时下,类似上述这种同一职务的前后任的领导干部相继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人们称这之为“前腐后继”。今天的这种前“腐”后继与战争年代我们的革命前辈在枪林弹雨和 白色恐怖中英勇顽强、前赴后继中的“赴”字,仅一字之差,一音之别,却是天壤之别!你不妨将“前腐后继”这四个字在网上搜索一下,铺天盖地的一个地方或部门的“一把手”前“腐”后继之案例跳跃在你的视野里。我国这些官员前“腐”后继,就像电视连续剧那样永远的没完没了。前“腐”后继官职大到省厅级,如前河南省连续三任交通厅长曾锦城、张昆桐、石发亮先后落马,这三个人任职期间把廉政口号叫得一个比一个响,案发后揭露出来的案值也是一个比一个高。官品小到乡镇一级干部也都前“腐”后继,如地处南京市城东北的燕子矶镇,作为地方领头人,燕子矶镇以朱巧林为首的前后三任镇长却如蠹虫一般,贪婪地吞噬着社会的钱财,侵蚀着国家健康的肌体。此外,前“腐”后继的还有县长、部长、处长、局长,行长,院长、乃至村长等等。 我国官员前“腐”后继为何象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笔者以为主要是潜意识起到根本作用,大贪官提拔小贪官,小贪官选举大贪官。他们不择手段,顶风作案、铤而走险,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捞钱,从而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 中国有一句古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按理说,有前车之覆,当有后车之戒。要从犯错误的事件中吸取反面的教训,引以为戒,省已律身,防患于未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干部不仅不能“人病我防”,而是变本加厉地大捞特捞,最终将自己送上被告席,一失足成千古恨。今天我国部分官员的前“腐”后继,凸现了我们的用人、监督等体制和机制上的缺陷。“前腐后继”案件的发生,再一次表明,不健全的体制是滋生腐败的适宜土壤,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透过贪官前“腐”后继的现象看其本质: 首先,从客观上看主要是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缺漏为“一把手”职务犯罪提供了机会。对“一把手”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都不完备,监督制约机制缺失和监督乏力。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上级监督太少,同级监督不好,下级监督不了”的尴尬局面。加之一些地方缺乏对“一把手”严格的教育和管理。对“一把手”在工作和作风上出现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姑息迁就,甚至捂着、盖着、护着,使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 其次,从主观上看我国一些官员由于市场经济中消极因素以及分配不公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的错位而形成腐败的权力观。很多“一把手”都把权力变成手中谋取私利的工具,当做享受生活、潇洒人生、可以任意挥洒的“魔杖”。位高权重的他们因而也不愿接受他人的监督。加之由于立法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关系网干扰、查处力度相对薄弱、对“一把手”职务犯罪处罚偏轻等因素影响,导致对“一把手”职务犯罪打击不力,使得绝大多数“一把手”职务犯罪者心存侥幸。 以上是导致少数地方或部门的“一把手”前“腐”后继的连续剧愈演愈烈的重要因素。 当下,要彻底根治贪官前“腐”后继之痼疾,一剂良方就是必须把“一把手”列为监督的重点,出重拳,下猛药,这才能达到惩治前“腐”后继之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