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平民医院,一路走好(贴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01:24 人民网-华东新闻 | ||
郭光耀摄 一张“医疗救助卡”和4000多份救助调查表 济南市博爱医院坐落在天桥区堤口路附近,距今已开业一周。开业时的条幅和标语等依然悬挂在楼外,红红火火,医院内则略显冷清。由于是刚开业,就医者较少在意料之中。 这是由济南市红十字会筹资创办的山东省第一家非营利性医院。楼上的“人道、博爱、奉献”几个红色大字,在周围的暗灰环境中很是惹眼。由于医院秉承的面向困难群体服务的姿态,也被称为“平民医院”。 受济南市红十字会委托,医院面向困难群体发放“医疗救助卡”,向社会公开承诺开展三项救助: 凡居住在博爱医院附近堤口、宝华、官扎营、五里沟四个社区的特困居民,持“医疗救助卡”就诊可免收挂号费、各种检查诊断费和治疗费,药费减免15%; 凡在济南市区内务工的农民工,重大疾病可享受同特困居民相同的救助标准,就诊只须持用工单位开具的介绍信和本人身份证; 凡是济南市区内单亲、无亲特困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持医疗救助卡来医院就诊,可以免收挂号费、各种检查诊断费、治疗费和耗材费,只收取药品成本费。 在决定开展这项救助活动前,市红十字会发动志愿者在四个社区发放了4000多份救助调查表,对每家每户的家庭经济状况和疾病史等都作了统计,开业那天,医院向50名特困居民发放了“医疗救助卡”。低保户刘素美拿着医疗救助卡高兴地说:“以后拿医疗救助卡来这里看病就不用交这费那费了。否则,看一次病少花不少钱呢!” 身有残疾的张德民也领到了这样一张救助卡,卡号0027。几年前,他的爱人因为车祸去世以后,家里的日子越来越艰难。两个孩子也还在上学。对他而言,这样一张救助卡无疑是雪中送炭。 据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常毅介绍:医院的救助对象中还有全市单亲、无亲特困家庭的未成年子女,这个群体的数目大约是1000名。 要完成救助任务,医院首先要保证生存 博爱医院现有员工50人,病床40张,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除正常向社会开放接受病人外,还担负着红十字会的救助重要职责,济南市红十字会成立的医疗急救队和抢险救灾队就设在该院。 当被问及医院救助资金的筹措问题时,常副会长介绍说,红十字会具有依法开展募捐、吸纳社会资金的职能。医院开展这些救助项目的资金,是红十字会向社会筹集来的,资金来自社会,用之于百姓,有专用账户,专门管理。医院本身是不允许也没有资格从社会筹集资金。 “医院的运营费用,包括医护人员的收入支出等,除一部分来自前期启动经费外,主要来自医院的经营收入。正常的经营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运营收入就是用来保本的,以此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行。” 常副会长强调:“没有一个人道主义的救助团体来支持,这些救助项目就很难实施。红十字会筹集的资金将用于救助项目的开展,而医院的经营费用则用于维持自身的发展。”正因为此,博爱医院被定性为一家带有救助性质和公益性质的平民医院。 不久前,杭州一位58岁的医生赵华琼开设了一家民工医院,由于经营和环境等方面的种种问题,至今已亏损30万元,难以为继。博爱医院发展前景将会如何?常副会长说:“任何一种救助行为,如果是一次性的或短期的行为,或许可以靠“献爱心”来维持。如果要长期、稳固、可持续开展,那么就必须依靠一种良性的、长效的机制来保证。” 博爱医院院长唐辉也说:“要完成这样的救助任务,医院首先必须要保证生存下来。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尽可能地多为平民百姓多做点好事,让老百姓看得起病。” 聘用退休人员,减少开支,让医院轻装上阵 在与唐辉的谈话中,“让老百姓看得起病”这句话被反复强调。 唐辉说:“博爱医院之所以这样做,一是为政府分忧,一是为老百姓解难,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一个农民,辛辛苦苦一年挣个几千元,到头来得一场病,几千元就没了———在大医院做个阑尾炎手术就要几千元。我老家农村的邻居,在省城某大医院割阑尾炎,花了7000多元还没完,心疼得给家里打电话说赶紧出院。博爱医院坚决杜绝医生开大方、滥检查,实行合理、平价收费,就是要让老百姓看得起病。” 在医院药房里,记者发现,一些药品价格并不高,据药房人员介绍,药品价格总体上与外面的零售药店持平。 据了解,博爱医院不少医生都是退休后来这里发挥余热的,有的甚至是某学科的专家,在这里的收入并不多。据该院另一位负责人刘振华介绍:“这是红十字会办的医院,在这里工作,很多人都有种荣誉感,工作起来也很认真,不太计较收入多个几百还是少个几百。”这些人都是经过严格考核之后上岗的,聘用退休人员也为医院减少了一部分开支,使得医院能轻装上阵。 医院所在的天桥区是贫困群体较多的地方。万事开头难。尽管唐辉目前还在为一些事情奔忙甚至感到焦虑,但是对于将来的前景,他还是很乐观。他相信,红十字会所秉承的“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医院的平民化服务宗旨,以及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能够使医院走得平稳、健康。 《华东新闻》(2005年12月23日第三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