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触摸历史的细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03:00 舜网-济南时报

  作为一个对历史细节痴迷的人,我拿到《中南海纪事——曾建徽通讯文集》一书后立时被吸引了。该书是原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主任、九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曾建徽的一个通讯文集。这是他在新华社长达43年工作的一个文字浓缩,文集以通讯特有的真实笔触见证了中南海一段段风云往事,记录了邓小平的外交艺术和政治智慧,再现了胡耀邦不辞辛苦,深入各地调研的情况。

  大场面的通讯文集我接触过不少,总感到一种缺憾,那就是提炼过多,议论过多,而大量丰富的细节却被遮蔽掉了,结果缺乏亲历性和现场感。幸运的是,曾建徽通讯文集在大手笔记录时代轨迹的同时,也以天然的细腻抓住了每一个重要细节,使历史的真实感格外突出。

  文集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文章,大概要数作者发表在《 望》“中南海纪事”专栏上的几篇通讯。1981年,新华社《 望》杂志创办之初,便酝酿申请开辟专栏,专门报道中央领导工作情况。不久,邓小平圈阅批复:“可以”。当时,外界对中南海不了解,感觉极为神秘。“中南海纪事”算是开了先河,成为国内外了解中南海的一扇窗口。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曾建徽是专栏的两位主要撰稿人之一。作者在“中南海纪事”专栏上发表的通讯大多注意将现场性和历史性结合起来,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历史纵深感和时代厚重感。

  通讯文集的第二部分,是1978年作者作为新华社记者随同邓小平副总理访问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所写的通讯,文章从多个角度展现了邓小平的外交风采。面对那段往事如烟的岁月,行走在作者静静的文字里,我们会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里,捡拾出许多久违的记忆。

  通讯文集还收入了作者九篇关于胡耀邦深入基层调研的随行采访。读着一篇篇文章,就像聆听一位历史老人的呢喃。让人真真切切地感触到胡耀邦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疾苦的优良作风。尤其是一些细节的刻画,使人不禁落泪。1985年元旦,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来到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用特地从中南海带来的泥土,亲手栽下一棵椰子树。1985年2月19日,农历大年三十中午,胡耀邦又走进偏僻的云南小山村,和彝族村民共度春节。这些随行采访叙事自然、生动逼真,让我们似乎觉得在每一次呼吸、感慨中,都能看到这位总书记的身影。《总书记来到共青城》写得尤为精彩。共青城位于江西德安县境内,方圆17平方公里。1955年和1984年,胡耀邦两次亲临共青城,三次为共青城题名。这篇通讯主要记录了胡耀邦于1984年12月视察共青城的过程,行文自然,现场感极强。共青城过去曾经是荆棘丛生,长满荒草的荒山坡。现在已是满目青翠,山水秀丽。1990年,胡耀邦的骨灰也安放在这块凝聚着自己心血的土地上。今年是胡耀邦诞辰90周年,该书的出版无疑有了纪念意义。

  《中南海纪事》曾建徽/著 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 定价:36.00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