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单靠家庭已难以承受 农村精神病患者亟盼援助之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03:03 新桂网

  新桂网-南国今报记者 罗素玲

  作为全国30个试点地区之一的柳江县,今年6月正式启动“中央转移支付地方精神卫生项目”,由项目承担单位——广西龙泉山医院负责对该县的拉堡、百朋、进德、成团4个乡镇试点地区进行重性精神病患者普查,并为他们建立规范的防治网络和监督治疗体系。

  昨日上午10时,柳江县百朋镇政府办公楼的会议室里,第十四期“中央转移支付地方精神卫生项目”家属培训班在这里召开,来自各村屯的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从早上9时开始,就三三两两地陆续进入。

  培训班里的苦难老人

  这是一个简短的培训班,却吸引了十几名精神病患者及40多名家属。起初,陈秋明请家属们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他们什么也不愿说,直到有一位尚未完全康复的女患者说:“我有意见,我不想一辈子吃药”之后,会场的气氛才活跃起来。话闸子一打开,许多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我们没有医保,我也没有钱了,我不知道儿子是不是还会好起来……”78岁的廖奶奶第一个走上了讲台。

  廖奶奶的儿子今年36岁,已经病了20年,为了给儿子治病,她家里早已一贫如洗。她在培训班上听得最清楚的一句话,就是项目专家、精神病科主任医师陈秋明说的:“请你们一定记住,患者要终生服药。”

  “我哪来的钱呢?”廖奶奶说,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初中三年级发病后,她家里的全部收入都用来给儿子治病了,两个女儿也受到了牵连,结婚晚,而且成家后还要负担弟弟的生活,她们也因此而贫困。现在,老伴已过世,家里只剩下她和患病的儿子,根本无力治疗。她为了不让儿子外出惹事,只好每天都守在他身边。但这也没用,一个月前,儿子把家里剩下的、惟一可以称为“家具”的碗柜也砸烂了……

  来的患者家属中,还有好几位都是老人。他们中有的衣着十分破旧,有的穿着非常单薄。一位只穿着3件单衣的莫姓老人,头发蓬松,面色蜡黄。在培训班结束时,他从身上摸出一张单子给专家看,那是他二儿子7年前在龙泉山医院住院的病历资料编号。他说二儿子7年前在柳州一所重点高中读书时,是全年级的尖子生。可他在高三时由于压力过大患病了,全家人只好为他治病而奔波。目前已用了三四万元,每月服药还要300元左右,家里已贷款、借债2万多元,他已经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放弃儿子的治疗,儿子将会因此失去生命的意义;坚持治疗,却又再也找不到钱了。

  患者亟盼免费治疗

  昨日的培训班已是项目组在柳江试点开办的第十四期培训班,从培训乡镇干部到医护人员、再到家属,一点点地深入。虽然每个培训班接受培训的人员不同,但有一句话却在每个班都能听到:“如果病人能够坚持治疗……”

  在昨日的培训班上,发出这种感叹的人仍然很多。

  廖奶奶就是其中之一。她儿子最初发病时,只是间歇性地发作。一旦使用药物控制之后,他又很快清醒过来,也非常努力地去做农活。他还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保证:“如果我病好了,我就不让你做任何事。我养你。”可是,5年前停药后,他就再也没有清醒过,病得严重时,连吃饭也要老母亲喂。

  那位姓莫的老人也说:他的儿子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休学后回到家里,还坚持自学。最近三四年由于家贫,常常断药。每次断药一两个月后,病情就开始复发。但只要他病情稳定,都会争着去打工挣钱,帮助父亲还债。

  “如果能够坚持治疗,他们都是有用之人。”莫说,他做过一个初步了解,像百朋镇的100多名精神病患者,有一半以上是青壮年,“如果能够为他们提供免费药物治疗,他们都还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莫说,他甚至还想过,如果有关部门能为这些农村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费治疗药品,治好之后,可考虑让患者完成一定量的义工。

  专家们也认为,为农村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费维持治疗,已相当重要。全国目前的精神病发病率为5.4‰左右,但在柳江4个项目试点地区的摸底调查显示,已超过这个数字。如果单独依靠家属来治疗,是很难支撑的:因为精神病不像感冒可以完全治愈,常常需要终生进行规范性服药。对于没有医疗保障的农村病人,中途停药的原因,除了每月开支上百元的药费难以接受之外,患者在服药的同时,还需要补充营养、不能劳动,这些都加重了家庭的负担。2002年国家卫生部在河北进行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精神病人一次住院费用,大约要占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40%-169%。单靠家庭,他们已难以承受。

  与此同时,农村精神病患者不像城市患者,城市患者有医保、有残疾救助、有贫困救治,农村患者在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只得停药。停药的结果,将会导致更加频繁地复发、更迅速地加重病情,患者在失控状态下,不仅增添家人的负担,也会增加对社会的危害。

  编辑:杨东 作者:罗素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