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烂之极 归于平淡(奥运人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03:4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
本报记者张永恒摄 “成功之花,人们只会惊慕她现时的明艳,而最初的芽儿却浸渗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文学家冰心说过的这些话,成为大多数成功者最好的注释,然而在叶乔 波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另外一番人生境界。她是中国第一个突破女子500米速滑40秒大关的选手。在她的运动生涯中,获得奖牌133枚,其中金牌50多枚,尤为珍贵的是1994年冬奥会她带伤摘取的铜牌,带着这块奖牌她坐上轮椅离开了赛场。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叶乔波在当年冬奥会受伤后退役。在她运动生涯辉煌之极、绚烂之极的时刻,她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但她并没有停止下来,而是一如既往延续她的冰雪之梦:读硕士、念博士、当全国政协委员、倡导打造北京第一座室内滑雪馆、进入北京奥组委成为项目专家。本文要讲述的,就是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叶乔波。 从冬运赛场到滑雪馆 北京郊区。顺义。 典型的北方的冬天,干冷的北风呼啸着,高高的树萧瑟的枯枝刺向天空,地上的草枯黄着根等待着来年春天的复苏。由于是郊区,相对稀落的车辆和人口给这片土地增添了不少野外的情趣。驱车从首都机场高速路出来,拐几个弯,就可以看到叶乔波极力倡导而成的滑雪馆。 “你看那些孩子,他们都把滑雪当作一种童年的乐趣,多好玩啊”。顺着叶乔波手指的方向,穿过咖啡厅透明的玻璃,看到室内宽大的滑雪场内,才上午九点多,已经有不少孩子在玩滑雪了,他们脚蹬滑雪板,身穿防寒服,追逐着,嬉戏着,不时有欢声笑语传来。 这家滑雪馆是集运动、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紧挨着滑雪场的,是一座休闲咖啡厅,就在这里,叶乔波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这就是当年那个冰雪运动场上叱咤风云的女中豪杰吗?一件宽大的棕色毛衣,黑色休闲裤,高跟皮鞋,长期运动保持的高挑身材,灿烂的笑容,像邻家出嫁后回娘家探亲的大姐,普通的大女孩。只有齐耳短发才略显当年的飒爽英姿。她娓娓叙述着,语气不经意的平淡。谈到她的那些梦想,眼神蓦地亮了起来。 “可能我天生就适合运动吧,上小学时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我的100米、1500米、400米接力跑步就没有输过,但报名校田径队却没有要我,鼓起勇气问老师原因,老师说,叶乔波啊,跑步的姿势没法整了,跟滑雪一个样,呵呵。” “1973年冬天,我放了学去长春市体校锻炼,无意中得到了一份珍贵礼物——一副破旧的冰刀,从那以后,我在银色的世界里驰骋了22个年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气温下练滑冰,甚至掉进冰窟窿,被教练用一根竹竿捞上来。训练不到两个月,我就以一分七秒六的成绩破了长春纪录,第二年囊括了吉林省这个项目全部冠军,第三年,我入伍,进了八一队,真高兴啊,我有了自己的工资,可以给爸爸妈妈妹妹买礼物了。” “现在想起来,我的童年和青春基本都在三点一线中度过:吃饭是为了训练,睡觉是为了训练,甚至受伤了都不敢住院怕赶不上被淘汰。” 叶乔波27岁那年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世界冠军梦。但她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后来她是坐着轮椅告别了她挚爱的冰面。 采访不断被打断,由于是周末,来玩的人特别多。因此,经常有熟悉的朋友过来跟“叶总”打招呼,不管是谁,她总是很热情地寒暄,并迎来送往。只有她站起来走路的时候,记者才注意到,多年严酷的训练,确实留给她一身伤病。 经过八年的构想和执着追寻,清华大学科技园等机构在今年八月份打造了这家以乔波名字命名的室内滑雪馆。 为北京奥组委出谋划策 清华大学MBA,别人都是用了三年,但叶乔波因为底子太差,用了整整六年时间。 “六年里,我从老师那里听到的全是鼓励,没有一句批评,但我有自知之明,我虽不聪明,底子也薄,但我肯学、能吃苦,精力也充沛,通常晚上学到夜里两三点也不觉得累,虽然案例学习让人不堪重负,但是严酷的运动员训练精神让我完成了学业。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乔波滑雪馆的可行性研究’。” 当人们认为叶乔波该歇歇脚的时候,她又考取了中央党校的政治经济学博士生。“我以前都是在训练中度过的,读书太少,现在要多读一些书,不想停下来。”她说。 她现在以专家的身份进入北京奥组委工作。“不管今后是否做出业绩,关键在追寻目标的同时可以学到很多本领,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对我后半生有着积极的意义。”尤其是看到邓亚萍、李玲蔚等体育名将先后到奥组委工作,叶乔波触动不小。“在奥组委工作更有利于发挥体育人的作用,如果默默无闻、无所事事,反倒浪费资源,埋没了自身的潜在价值。”她希望通过为奥运会的服务实现自己的价值。她还认为在奥组委工作的人都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对她本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参与其中,并能够体味到这份工作的快乐。 到奥组委工作后,她坚持过来上班,尽量多做些事情。她发现,在奥组委工作的同事们都很辛苦,几百人干几千人的活,很辛苦。“几乎没有人整点下班,但大家工作热情都很高,因为老百姓对我们家门口的奥运会期望值很高啊,准备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 今年11月,北京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1000天活动,来了一群参加活动的西部的孩子,作为奥组委工作人员,叶乔波经常和那些孩子在一起,组织各种活动。“只想告诉他们,无论处于什么样的人生环境,都不要放弃梦想,不要放弃追求……” 叶乔波告诉记者,在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后不久,她就提出了“承办奥运要精打细算”的观点,她认为要冷静客观地看待奥运会的筹备和举办。 “从现在开始,就要对2008年奥运会可能遇到的难题加以论证和考虑解决办法。”叶乔波对记者说,“起码有3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人们足够重视。首先是交通问题。二是奥运人力资源问题,奥运人才不但需要精通体育,还要精通外语,精通管理和市场,这种综合性人才我们非常匮乏。第三是奥运场馆赛后使用问题。”叶乔波接着说,“北京要新建奥运场馆19个。有些冷门项目,比如棒球、垒球、马术、射击、自行车等奥运会设施,需要考虑赛后的使用问题。不能十几天的奥运会一结束,这些场馆就空置下来。在这些设施的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它们的赛后综合利用问题。” “人的一生那么短暂,我希望为体育、为奥运,为冰雪项目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采访结束回来的路上,叶乔波的声音言犹在耳。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2月23日第十二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