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骨髓库 生命的希望工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05: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本报记者周朗 23岁的小丽(化名)是山东某大学的大四学生。今年9月初,小丽感到身体不适:浑身乏力、咽痛、干咳、发热,便自服了一些消炎、止咳药物,没有效果,不得已,她去山东 大学齐鲁医院看病。一系列检查之后,小丽被确诊为患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这个结果令她及全家人猝不及防。近日,小丽父亲给本报写来求救信。他在信中说:“我们是个农民家庭,小丽从小学习用功,成绩出色,一直是全家人的骄傲。正当女儿学业有成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之际,却发现患了白血病,这不幸的消息像一块巨石压得我和孩子妈喘不过气来,经常以泪洗面。听大夫说骨髓移植可以治这病,我们就让小丽的妹妹与她做了配型测试,结果不相合。我冒昧地请求你们,帮助联系一下中华骨髓库,看能否找到与小丽匹配的骨髓。谢谢你们啦!” 接到此信后,记者很快与中华骨髓库取得联系,对其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采访。 造血干细胞移植血液病患者生之希望 中华骨髓库的正式名称叫: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是慈善性、非营利的国家专业组织,在中国红十字总会领导下从事宣传、组织、动员群众捐献造血干细胞,为血液病人提供救治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资料库管理中心主任洪俊岭热情接待了记者。他先让工作人员拿着小丽的HLA(即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结果报告去资料库检索,然后,对记者说:“其实,患者想从我们的资料库里获得援助很简单,只要提供其详细的HLA分型资料及医院申请检索的报告即可。患者向你们求救而没有直接向我们申请,说明我们的宣传还不够。”不一会儿,工作人员拿来了检索报告,资料库里有3位志愿者的HLA与小丽初配相合,我们真为小丽庆幸。 据介绍,“骨髓移植”的确切说法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一些人体造血系统及免疫系统的严重疾病,如白血病、恶性贫血、淋巴瘤等,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治愈的机遇较大。由于人体的造血干细胞表面存在着“白细胞抗原(HLA)”,造成不同种族、不同个体各有差异,所以,一个血液病患者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时,必须供者和受者的HLA相配合。一般在400—10000个,甚至更多的志愿者中才能找到合适的供者。因此,有尽可能多的志愿者,白血病患者才会有更多的“生机”。 政府支持患者需求推动中华骨髓库发展 中华骨髓库的建设起步并不晚,但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1992年3月14日,受卫生部委托,中国红十字总会筹建的“中国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供者资料检索库”(简称中华骨髓库)正式挂牌。之后9年时间里,由于种种困难,资料库建设工作未有实质性开展。直到2001年3月,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中国红十字总会重新启动这项工作,并将其更名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12月,中央编办批准成立资料库管理中心。 2003年,中华骨髓库的建设得到国家彩票公益金的支持。随着宣传力度的增大,志愿者报名检测入库量迅速增加。2002年12月,资料库数据只有0.6万份,2003年达到10万份,2004年达到22万份,2005年11月底达到35万份。与此同时,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事例也逐年增多,2003年以前只有38例,2003年达到81例,2004年达到200例,2005年达到350例。 洪主任情不自禁地给记者讲述了小凯丽成功获助的感人故事。 小凯丽出生不久便遭亲人遗弃,被湖南常德市社会福利院收养。1998年3月,刚刚1岁的小凯丽被美国女律师琳达和丈夫欧文领养,移居美国生活。2002年初,5岁的小凯丽不幸患了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进行骨髓移植,但在美国寻找不到相合的配型。为救爱女的生命,2003年2月和10月,琳达两次来中国,先到湖南常德,希望找到小凯丽的生身父母,遗憾的是没有找到,琳达又到北京求助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当时资料库数据不足10万份,里面没有与小凯丽相合的配型。资料库管理中心两次为小凯丽的事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过众多媒体的宣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今年5月,小凯丽的生命再度陷入危境,琳达向我国驻美领事馆求救;8月,中华骨髓库在新入库的数据中发现3份相合的配型,其中一份非常吻合;10月13日,志愿者捐献的造血干细胞移交给美国国家骨髓库代表,随之送往威斯康星州儿童医院。不久便传来好消息,小凯丽的骨髓移植手术成功。 洪俊岭说,建设中华骨髓库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但推动中华骨髓库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患者需求。 中华骨髓库现状扩容面临两大课题 目前,中华骨髓库堪称全球最大华人骨髓库,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 我国现有约100万需要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法救治的患者。洪俊岭说:“据我们测算,中华骨髓库数据如果能达到100万份,我国大约80%血液病患者就能找到相吻合的配型。为此,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对中华骨髓库建设给予支持,期望更多的健康适龄公民(18—45周岁)奉献爱心,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力争2010年前达到100万人份数据,实现服务全球华人的目标。” 现在,中华骨髓库扩容面临两大课题:一是资金缺口较大,二是需要大量的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造血干细胞的血样检测费用比较高,一份入库血样的成本是530元。洪主任说:“政府对中华骨髓库的工作很重视,也很支持,但目前投入与需求之间的差距较大,急需社会资金注入,而资料库现有的募捐能力又极为有限。我们眼下有3万多份采集到的血样因没有资金进行检测,只能压在冰箱里。” 很多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有畏惧感。过去是从髂骨中抽取骨髓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需要作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医学发展,可以通过一定的药物和血细胞分离机,从人的外周血采集造血干细胞。所以,从技术层面上看,今天采集造血干细胞已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从医学科学层面上看,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捐献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至2周内,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就能恢复到原来水平,因此不会影响捐献者的身体健康。 另据统计,报名的志愿者中,与患者配型相合后,有20%的人反悔。其原因,有志愿者本人身体状况出现问题不宜捐赠,家属反对,志愿者当初的报名决定比较草率,等等。专家指出,捐赠造血干细胞虽是志愿者的自愿公益行为,但也应讲信用讲责任。较高的反悔率不仅给资料库造成很大损失,也给配型相合、等待救治的患者造成精神打击。如果患者已为移植手术做了大量准备,这时志愿者反悔是不允许的,因为这等于加速患者的死亡。 深圳的潘庆伟先生和黄慧女士都曾有过多次无偿献血的经历,作为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他们又为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潘庆伟说:“相信科学就不会恐惧。”黄慧说:“我坚信‘施者有福’。”他们认为,如果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能用来拯救一个生命,那是一种幸运和幸福。 《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3日第十六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