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莫把洋节当时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06:11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中国向来号称是“礼仪之邦”,最讲究过节。国有国庆,家有家祭,阴历节,阳历节,一年三百六十日,隔三岔五便是节。过完了自己的节,再随喜别人的节。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当然也就“节多人不烦”,过节总是一件好事,多多益善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当年李闯王的最高理想不就是“天天都过年”嘛!何况中国人又胸襟博大,能够融蛮化夷,许多外来的节,都被咱们兼收并蓄,毫不歧视。比如什么盂兰节,浴佛节,不都和中国自己亲生的节日一样对待么?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雨露滋润下,中国人民意气风发,把那热爱过

节的传统美德更加发扬光大,一口气引进了东西欧南北美的成套节日,什么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今年我买的挂历上,标出的中国节日屈指可数,而从西方泊来的大红日子,却比二十四节气都多。

  不仅如此,一到2月14号,太太就命令我自愿买花献给她,说这是情人节的规矩。我说咱们是合法夫妻,明媒正娶的,怎么放着好人不做,非要做什么情人呢?一到4月1号,我就不敢与人打交道,除了新闻联播,别的节目都不看——只有党中央的声音是可信的。有个4月1号,一个学生跑来请假,说他母亲死了。我一拍桌子喝道:“这种玩笑也是开得的吗!你怎么能随便咒自己的妈妈死呢?”结果学生涕泪纵横,拿出电报,说他妈妈真的去世了。我赶紧道歉,说我今天从早上起床,4个小时内已受骗5次:太太把闹钟拨快1小时,邻居打电话让我到传达室取包裹结果啥都没有,路上两个“便衣”罚我5元钱后撒腿就跑,同事说有亲戚找我结果是个要饭的,走进学校碰到一个学生说今天教室停电休课一天。所以对不起我冤枉你了,快买票回家吧。这学生第三天就回来了,原来母亲竟然没死,是他的一位大款同学“愚”了他一下,当然,给他报销了路费……

  一到年底,整个12月份别想安生。几乎每天都要收到几张“圣诞快乐”。本来12月25号那天我家也确实有点高兴,因为次日是我妹妹的生日──她有幸跟咱们伟大领袖同月同日不同年生。可是我实在不知道“圣诞”那天我为什么要快乐。咱也算是通读过《圣经》的人,圣徒故事也能讲上几十则,身边也有几位“阿门”朋友。然而下班路上看见一辆辆自行车后面拖着的松树枝,看见一家家酒店门前明灭闪烁的小彩灯,看见一面面橱窗里横七竖八写着的“圣诞大出血”,“圣诞大愁(酬)宾”,我真是有点不明白:人家的节,他们忙活什么呢?

  我不反对过节,也不反对过洋节。但我想,所谓“节”,首先是一种纪念性的日子,它的内涵应该是精神性的。过节,应该是一种精神的洗礼,灵魂的检阅。而在中国,节的本质意义大都被消解、遗忘或者扭曲了。大多数的节日都变成了“饮食节”。五月端阳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国庆节发一桶油,教师节发一袋米……却很少有人去想一想屈原,想一想嫦娥,想一想国运民心,想一想教育前景。如果仅仅是“吃一顿”,我觉得也没什么,中国人拥有太深刻的饥饿记忆,以吃代礼,也不失为一种国粹,我们传统的见面语就是“吃了吗?”吃,毕竟是一种质朴而又实在的过节方式。但最为恶劣的是,明明是吃,却偏不明说,非要巧立名目做出像精神上过节的样子,而且繁文缛节尤其多,谁也不如他虔诚高洁,惟恐别人看穿他“吃”的本质。这就是鲁迅曾深刻指出的“做戏”!这个特点在引进了洋节后,就更加昭然若揭了。

  洋节的最大特色是吃的精神不强,于是天然地便于表演。过洋节都要有精神内容,送鲜花,寄贺卡,至少也要撒个谎造个谣,所以就显得格外高雅。更何况那是洋人过的节呢。因此,过洋节者飘飘然有一种“准洋人”的感觉。那节日本身与他自己的感情生命无关,他只是要通过表演某种程式,完成自己的身份转换。什么基督的复活,什么爱情的纯洁,什么绅士的幽默,都不在他的考虑之列。鲁迅早就说过,外国的一切到中国来,都会弄得面目全非。如今圣诞节来了,中国的教堂增多了,但没有良心、不怕天打雷劈的人好像并没有减少多少;情人节来了,中国的情侣增多了,但朝三暮四、无情无义的人同样也不少;愚人节来了,中国的笑话增多了,但那些让你笑不出来的笑话却也还不少。

  苏东坡说:“菊花开处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这种境界自然是大多数中国人梦想不到的。引进的洋节日,又被抽去了忏悔、受难的精髓。不少国人对待洋节日的态度,代表着对待一切洋文化的态度:只取其漂亮的外壳,买椟而弃珠。结果,我们百余年来,总是要“重新起步”。正像中国的足球,球星众多,球迷遍地,球论高深,球讯火爆,但就是球技太低,于是就假A假B,做戏表演,互相欺骗,其翻身之日,实在难待。过节问题也大多如此。

  我想,节日不在多,只要能够诚心诚意,过好一个两个,就是一个有追求的人,就是一个有追求的民族。

  (作者简介:孔庆东,男,北大教授,其作品《47楼207》、《黑色的孤独》和《口号万岁》等书一直畅销不衰,深受各界读者喜爱。有媒体誉之为“北大的马克·吐温”、“继钱钟书以来的真正幽默”,全国几十家电视台邀请其担任嘉宾。)配文图片:徐志纯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