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物修复缺人才专家推广“师承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06:30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四川每年有上万件出土文物需要修复,但专门从事文物修复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20人,且他们大多即将退休,传统文物修复工艺濒临失传?昨(22)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透露,他们在文物修复人才培养上创新出“师承制”模式,荣获国家文物局“2005年度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二等奖”,并有望在全国推广!59岁的修复专家杨晓邬说:“我总算有了接班人啦”。

  告急:文物修复后继无人

  杨晓邬,国际知名青铜器修复专家。三星堆博物馆里陈列的青铜大立人、纵目面具、青铜神树等无价之宝,出土时可不是这个模样,而是杨晓邬和他的弟子从一堆“破铜烂铁”中还原而成的。

  “全国已建各类博物馆2000多座,文物藏品超过2000万件,而专门从事文物修复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400人,大多数工作在第一线的主力人员面临退休,我省情况更糟,修复人才的数量与文物出土修复量的快速增加呈反比。四川每年有上万件文物出土,但专门从事文物修复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20人。”杨晓邬一脸忧郁,全省几乎所有的出土青铜器都往他的修复室送,“可我快退休了,这个工作谁来继承?”

  “高等院校难道没有相关专业吗?”对记者的疑问,杨晓邬解释,目前的确有高校设置有考古、文物保护等专业,“但是大学生更多地只能学到理论,实践动手机会太少,即使毕业分配到单位,也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学习才能真正上手,这主要是高校本身文物标本不足造成的。”

  创新:老专家推出师承制

  “我要收徒弟,这个手艺不能就此绝迹。”2003年,杨晓邬做出惊人之举,收下同单位3名同事做弟子,还白纸黑字签了3年协议。

  杨晓邬自己也是从古老的师承制开始接触文物修复的,“但我做师傅不一样,这是全新的师承制,弟子不是随便使唤的学徒,师傅也不会只讲其然不讲其所以然。”

  杨晓邬表示,他招徒弟也只是解了燃眉之急,文物修复人才紧缺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希望通过此举推广师承制的实施,同时,他建议,高校可以和文博单位联办相关专业,双方资源共享,为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共同出力。

  早报记者何筝郑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