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未成年人变性引争议 易性病患者要靠医德保护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07:13 新华网

  12月3日,曾为不能变成女孩而自杀的四川17岁少年小晓得到了一笔50万元的捐助,以帮助他完成变性手术、实现成为女孩的梦想。尽管面对家人的反对、社会的诘难和未成年人变性的法律问题,小晓还是申请了休学,从12月10日开始实施手术,走出了变性的第一步。

  一项调查表明,目前中国已有逾千人做过变性手术;变性者正逐渐被社会所接纳。但专家指出,进行变性手术治疗必须非常慎重,需要在治疗原则、医疗技术和市场准入等方

面进行规范,以保护患者的利益。

  17岁少年:我就想变成女孩

  

未成年人变性引争议易性病患者要靠医德保护
17岁的小晓是个长相秀丽的男孩,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变成女孩。

  如果不开口说话,谁也不会把小晓当成男孩——身材纤细修长、皮肤白皙透亮、鼻子挺拔秀丽、左耳带着两个水钻耳环。1米68的身高,51公斤的体重,如果真是女孩,小晓很可能是位引人注意的“美女”。

  小晓从小在四川乐山键为县的农村长大,父母都是农民。小晓告诉记者说:“小时候妈妈很宠我,喜欢给我穿裙子,堂姐还为我扎辫子。我从小就和姐姐学绣花、踢毽子。”由于在女性的圈子里长大,小晓接受到的多是女性的熏陶和影响。

  在上初中后,一天有个男同学突然指着小晓对大家说:“嘿,你看那个人,走起路来扭扭捏捏的。是个变态、人妖!”小晓回忆道:“我当时很生气!但我也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像个男孩子。”后来,小晓就找妈妈说了自己想变性的想法。“爸爸妈妈开始只是笑,他们笑着说我没有那么多钱做变性手术。”虽然父母没有当真,可小晓想变成女孩子的愿望已开始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

  上初二时,小晓的同桌李刚(化名)向他表白了爱意。“我们经常在一起玩,慢慢地他说他喜欢我,以后玩的时候他也会拉我的手。”就这样,两个男生谈起了恋爱。“那时候,我们在操场上坐着聊天,在山上坐着看星星。周围的人说我们是同性恋,可我不觉得。”后来小晓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个男孩,不能这样下去,于是没再给李刚回信,狠下心结束了自己的“初恋”。

  2004年,小晓考入了成都一家职业技术学校学习音乐。此时,小晓想变性的心情越发强烈起来。“我最好的朋友都是女孩子,有网友,有师姐。对我好的老师也多半是女老师。她们都能理解我的心情。”小晓为自己起了个网名叫“依依”,连QQ资料里都填的是女孩。小晓最好的网友“叶子姐姐”刚开始和他视频聊天时也都把他当作了女孩。

  2005年10月,小晓来到四川西婵整形美容医院寻求帮助。他告诉记者,“我喜欢古典的东西,西婵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的西施和貂蝉。”小晓说:“但结果还是因未成年和没有经济条件被拒绝了。院方说,一个纯粹的变性手术(指生殖器整形)需要20多万,如果是完整的变性手术需要50多万。”

  2005年11月25日傍晚,苦闷的小晓和网友“叶子姐姐”到成都锦江河边散步,再次谈起了自己想变成女孩的渴望,越说越觉得希望渺茫。哭着哭着,小晓突然跳进河中……最后巡警用绳索把已冻得浑身紫青的小晓从河里拉上岸来。小晓说,他的变性想法遭到家人和学校的反对,而没有经济来源实现变性梦想,则是他绝望轻生的主要原因。

   社会:对未成年人变性有一定限制

  

未成年人变性引争议易性病患者要靠医德保护
医生为小晓进行面部整形,使他看上去更像个女孩。而实质的变性手术,要等到小晓年满18岁才可施行。

  当天晚上,电视上就播出了小晓跳河的新闻。西婵整形美容医院的有关领导看到新闻后,经过研究,决定捐资50万元帮助他完成心愿。该院院长蒲兴旺说:“这事对我们触动很大,现在是为了救他的命。”

  然而,小晓的变性之路远没有那么简单。由于小晓是未成年人,做手术需要家长同意。当小晓拿着医院的知情同意书回家请父母签字时,小晓的父母却竭力反对。他爸爸甚至对他说:“你要做手术,还不如死掉!”但小晓仍不死心,争辩说:“孩子不光是一个家庭的子女,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家长应该和孩子用心交流。”

  在小晓的坚决要求下,他的父亲在第二次来成都后,终于同意在进行头面部整形的知情同意书上签字。10日下午,经过近3个小时的手术,医生为小晓重新塑造出面部的框架,后期的手术将根据这个框架改造他的五官。而第二期手术预定在半个月后进行。捐助方西婵医院高层管理人员解释说,“头面部整形不是实质性的变性手术。它包括了下颌角整形、丰眉弓、隆鼻、鼻头鼻翼整形、丰下颏、形体重塑、光子脱毛等等。明年4月6日,小晓就满18岁了。到时候,只要小晓准备好本人的申请、他父母的资质证明、医院的资质证明、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的相关材料、当地精神鉴定机构出具的证明,医院就会正式与小晓签订生殖器整形等实质性变性手术的合同。”

  据该整形医院称,17岁的小晓是我国目前接受此类手术年龄最小的人。

  对于未成年人做变性手术,人们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胡光伟对此便深表忧虑,他认为,未成年人在性别认识方面产生错觉,反映了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生理性别是天生的,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父母不重视对其进行社会性别的教育,孩子就有可能在这方面出现偏差。比如小晓,从小就生长在一个以女性为主的环境中,加之自身长相乖巧,很容易产生性别错觉,这无疑是家庭对孩子社会性别教育失败所造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411医院整形外科室主任赵烨德博士说:“由于未成年人的心智尚未成熟,对事物的辨别还形成不了清晰的认识,对于未成年人的变性手术更应格外慎重,毕竟,一刀下去,没有后悔药可吃!”一位网友也发表了类似的看法: “小孩子不懂事,万一他长大了后悔怎么办。应该引导和教育,而不是纵容。”

  至于捐助未成年人变性是否合法,也在当地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现在我国还没有明确对变性的法律规定”,对此,捐助方律师任正辉认为:“变性涉及到法律与伦理问题。只要法律不禁止,做变性手术是可以的。小晓现在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从事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等到他满18岁以后,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院方就可以为其施行变性手术,而不用担心再存在法律问题。”西婵医院覃兴炯医生进一步解释说:“我们这样做是属于社会援助,当然,社会援助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

   专家:正视“易性病”患者

  

未成年人变性引争议易性病患者要靠医德保护
小晓在记者采访时,流露出了女孩子特有的腼腆与羞涩。 1990年,我国公开报道了首例男性转女性变性手术的成功实施。此后,媒体对“变性人”的关注热度便从来未曾减弱。有的整形医院也借免费做些变性手术进行宣传炒作,以期扩大医院的知名度。

  被誉为“中国变性人之父”的何清濂教授,是中国最早进行变性手术的专家。他表示,从医学研究的角度讲,变性人绝大多数患有“易性病”,即一种性身份严重颠倒的性疾病。他们会持续地感受到自身生物学性别与心理性别之间的矛盾或不协调,深信自己属于另一种性别。其特点是:强烈地要求改变自身的性解剖结构,为此要求做变性手术;在变性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常会因极度痛苦和绝望,导致自残、自虐。

  南京心理学专家贾季平指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易性病”就是患者对自己的性别及外生殖器的否定。一般来说,患“易性病”的人男女都有,男性占多数,其男女比例约为3:1。

  我国尚未对“易性病”的发病率做过科学统计,但据国外的统计资料,易性病的发病率为1/14万-1/10万;该比例还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社会条件而有一定差异,如英格兰,男性约为1/35000,女性约为1/105000;在美国,男性约为1/100000,女性约为1/400000;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男性约为1/24000,女性约为1/150000;在荷兰,男性约为1/45000,女性约为1/200000;在新加坡,男性约为35.2/100000,女性约为12/100000……

  上世纪90年代,何清濂为一位易性病患者完成了我国的首例“女变男”变性手术。此后,国内外大量易性病患者闻讯前来求治。10多年来,直接来医院或写信要求何教授对其实施变性手术者多达数千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和台湾地区;涉及社会各阶层及各行业,其中既有教授、教师、医生、护士、律师、工人、农民、战土、营业员和经理,也有硕士生、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年龄最大者60岁,最小者仅有10岁,其广泛性和严重性都出乎人们的意料。

  究其希望“变性”的原因,贾季平表示,“易性病”与幼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如有的父母把男孩当女孩养,使其从小就习惯用“娘娘腔”,或把女孩当男孩养,自幼就像个“假小子”;也有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遭遇挫折,或对异性产生羡慕,从而希望彻底改变自己或被异性所“同化”。

  何清源教授分析,笼统说来,导致“易性病”的大致有四种因素,即遗传、内分泌、环境因素和性别中枢功能异常因素。典型的易性病患者3-4岁就会萌发变性想法;4-5岁对性别产生朦胧意识;在青春期剧变时,认定自己是异性;从16-17岁开始,病情加重,确认自己错生性别。

  17岁的小晓便是易性病患者之一。中国还有很多像他这样的病人;他们都在为自己的性别问题挣扎在痛苦的边缘。而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首例变性人手术至今,中国已有数千人接受了变性手术。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内炒作变性人事例的现象时有出现。媒体对变性人的关注乐此不疲,一些医院在实施变性手术时不遗余力地炒作,使宣传成分大于医疗技术本身,变性人成为医院扩大知名度的工具。有网友便评论说,四川西婵整形美容医院通过捐助方式免费为小晓做变性手术,难免让人怀疑其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媒体关注,扩大医院的知名度。

  “第三类性别生存”不可轻易尝试

  

未成年人变性引争议易性病患者要靠医德保护
“陈莉莉”在几年前叫“陈勇军”,当时的性别是“男”。

  在国内某家医院,一位变性人在做完手术后,突然反悔,但由于手术已造成既成事实,悔之晚矣。于是这位变性人在近乎绝望、崩溃中持刀杀死了给自己做手术的医生。

  解放军411医院整形外科室主任赵烨德博士说,自己做的变性手术已数不胜数,但“每当拿起手术刀,都感觉那把手术刀太重太重!因为这是一把‘有进无退'的刀!”他提出,易性病患者的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分,甚至有的会出现心理反复,故治疗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变性手术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应该是首选的治疗途径。对于易性病患者,医生必须“治病先治心”,在治病过程中同时进行心理辅导。赵烨德博士还就此为记者举了几个生动的例子。

  两年前,一位24岁的上海小姑娘,曾跪在赵博士面前乞求帮她进行变性手术。按照医院的要求,赵博士对她进行了两年的心理辅导。通过长期的疏导和交流,这位小姑娘如今再也不提“变性”的要求了。原来,这位小姑娘以前一直喜好在“易性网”上与许多易性病患者聊天,久而久之,被他们所讲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经历所感染,加上在职场求职时遭遇“性别歧视”、感情上的不顺利等因素,曾一度“钻牛角尖”,希望自己也成为“变性人”行列中的一员。而如今,经过赵博士等的心理辅导,变性的念头已离她远去。

  去年,解放军411医院为一位不寻常的女子成功地进行了变性手术。1993年,一位当时25岁的女孩给解放军411医院写了一封求助信,要求实施变性手术。从那以后,赵烨德博士与其导师何清濂教授一直与女孩进行书信交流,从信件的字迹与内容的真诚度上判断女孩的变性动机是否前后一致。在信中可以看出,女孩曾因自己的变性问题痛苦过、挣扎过,反复过……11年后,女孩已从青年步入中年,终于下定了决心,并在家人的同意下进行了变性手术,现在已幸福地成为“男人”。

  “目前,实施变性手术的医院良莠不齐,如果在做变性手术之前对患者有充分的了解,有些悲剧、闹剧就不会上演了。说到底,是因为目前有个别医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唯利是图,视变性手术如‘摇钱树’。这么做,不仅是对患者本人不负责任,而且还会对社会造成麻烦。”何清濂说。

  据赵烨德博士介绍,虽然解放军411医院已成功医治了数百位易性病患者,但每次手术前的“心理治疗”却一点也不马虎。“拖”是最必要也是最简单的阶段,心理疏导才是治疗的首选。

  赵博士表示,从已进行变性手术的患者来看,变性确实能满足易性病患者一时的心理需求,但从长远来看,变性人在手术后会面临新的问题,如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就业的压力、婚姻问题、经济来源问题,一些变性人手术后就产生悔意,有的变性人甚至因不堪忍受各种压力而自杀。

   国家应制定变性手术的相关规范

  专家指出,易性病的鉴别和诊断极其困难,手术本身也极其复杂,所以在实施手术之前需慎之又慎。

  据称,男性转变为女性的易性手术,包括喉结整形术、隆乳术、睾丸切除、尿道口成形、阴唇成形、阴道再造等。如条件许可,手术可分组同时进行。男变女的易性手术常可一次完成。

  女性转变为男性的易性手术较为复杂,难度大,需多次手术才能完成,疗程也更长。手术包括乳腺切除、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的切除,其中粘膜切除和阴道全闭锁术难度甚高,须由妇产科医师完成。在内生殖器切除的同时,还要实施阴茎再造术,包括尿道形成、支撑组织植入、茎体成形等三部分,其中最难的是尿道形成。

  赵烨德表示,由于有如此多的患者提出做变性手术的要求,作为医师,应采取极其认真负责、严肃慎重的态度,在明确诊断、严格手续、条件具备、确认万无一失时才可决定施行手术;医院切不能因惟利是图而“硬动刀”。

  然而不容乐观的是,我国医学界尚没有评价变性手术是否成功的权威的、统一的标准。正因为如此,有些医院不能抵挡住金钱诱惑,在易性病患者身上轻率开刀。有的医院只会“破坏”,不懂“建设”,导致易性病患者最终成为“两性人”。也曾有一个在北京诈骗了巨额钱款的犯罪分子,为逃避法律制裁,到上海做了变性手术,因而得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逍遥法外。

  对于政府应如何整治、规范变性手术治疗市场,何教授认为,当前迫切需要一部相关法律来约束、规范变性手术。当前变性手术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医院、医生在钻法律的漏洞,即法律还没有明确说可以做变性手术,但也没有禁止做变性手术;对于变性手术如何才算成功也没有一个权威的标准。

  何教授认为,法律应规定由专门的医疗机构进行变性手术,并对手术医生进行严格的技术考核。合格的颁发许可证书,不合格的禁止做手术,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惩处。对易性病患者的治疗应遵循“谁治疗,谁负责”的原则,防止某些医生做完手术后推卸自己的医疗责任;这样做也能促使他们在做手术时和手术前后更加谨慎、认真。同时,应设立专门的医疗监督部门,对变性手术过程中出现的事故进行监督、调查。那些在手术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易性病患者,可以向监督部门投诉;监督部门则对患者负有主持公道和保密的义务。(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