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愿做“山”和“地”--一位民营企业家投资2000万创办文化陈列馆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08:46 贵州日报

  “博选神州之雅,珍藏华夏之魂”,是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为绥阳县博雅苑陈列馆的题词。他还说:“投资创建博雅苑是件善事好事,做好了,就是弘扬遵义精神,也是弘扬中华正气,我举双手支持!……”

  著名诗人贺敬之等数百位全国文艺界知名人士,或为博雅苑陈列馆寄来珍贵资料、手迹;或捐出墨宝;或亲自到博雅苑陈列馆观看。

  12月20日,记者见到了博雅苑创始人———我省第一个私人投资2000多万元修建大型文化陈列馆的民营企业家李发标,他说,修建陈列馆前后历时12年,今年3月27日建成,到现在还不断在新增馆藏。

  李发标说,当初,修建陈列馆是想为家乡做好一件事,也是为圆自己自小的文学梦。虽然热爱读书,却因为小时候家贫,面临了不能读书的困窘,李发标永远难忘1976年飘着雪的一天,因为生计,14岁的他穿着裸露出棉花的破棉袄,赤着脚,从此走上了打工路。“那时候干的都是重体力活,晚上经常是累得趴在床上起不来,因为饥饿,口水还会顺着嘴角流。”

  苦过、累过,但金钱在李发标心中,从来没有文学艺术的地位重,1993年,有了点积蓄的他就筹划着建陈列馆。“有人不理解:刚有点收入就干这事,是不是钱多了烧的。子女也说:‘爸爸,你做的这个事情有点搞笑。’”

  但李发标却认准了这件事,踏踏实实地干了起来。

  为征集馆藏,李发标和其他兄弟一起,给当代知名的文艺界人士或写信、或登门拜访,以寻求支持。没想到像臧克家、贺敬之等大师级的人物也闻之给予无私的帮助。

  “很多馆藏是拿钱也买不来的,只有用一颗热爱文学艺术的心才能换来。”陈列馆二楼陈列着202位中国两院院士的亲笔治学格言。有袁隆平的“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有戚发韧的“人生要学会两件事: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当初这些顶级专家学者的手书格言是要全部给国家博物馆的,通过各种方法表明想收藏,得到的一句话是:想都不要想。”李发标不气馁,自己跑到北京去找人。“山沟沟里面出来的农民能做这样一件事情,不简单,了不起!”有关负责人感动了,破例将600多位两院院士手迹中的三分之一给他馆藏。

  凭着一颗对文学艺术热爱的心,12年间,他的珍贵馆藏已经增加到3万多件。

  现今放弃工作来帮助李发标的知名画家沈彤说:“李先生做的事情让我吃惊,一个农民能把对艺术的热爱转变为一项事业来做,认识他不悔,能帮助他是我最快乐的事。”

  黄胄、白铭、臧克家、贺敬之等名家的亲笔家书……一份份无价的馆藏品展现眼前,李发标喜悦,同时也惶恐:建馆不是为了收藏,而是要让文学艺术得到传播。为此,陈列馆免费向所有人开放,前来参观的既有大师级的人物,也有诗歌爱好者,每年还有成千上万的“泥脚杆”来。李发标说,做不好传播和保护工作,他会一生抱愧。他为馆藏品建了数据库、安装了红外线报警装置,请了保安24小时值班。为能使子孙受益,54岁的李发标准备从自己的企业中拨出一定比例的钱,用于陈列馆的工作,现在,每月在维护上投入的钱都在8万元左右。

  以“山地”自名的李发标说:“土是人生起步的地方,山托举云飞甘作奉献。”他愿做山和地,为群众托举起一方承载精神和文化的天地。

  绥阳博雅苑陈列馆简介

  该馆占地5600平方米,总投资2200万元,于2005年建成。藏品有名人名家代表作、手稿、老照片、书画、雕刻等。宗旨为弘扬民族精神、倡正气、扬国风。免费对外开放。

  作者:余昌旭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