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2002年考研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8)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14:59 人民网

  五、材料题(每题10分,共20分)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仅简单复述材料者酌情扣分。

  36、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

  材料1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l/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

  摘自《光明日报》

  2001年5月21日材料2

  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摘自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

  摘自《中国化工报》2001年3月10日

  材料4

  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4分)

  (2)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转化原理。(3分)

  (3)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3分)

  (本题分值:10分)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2)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材料3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

  (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原理、唯物辩证法矛盾转化原理及人类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的关系。这是一道发散性的材料题。

  第(1)问的产生原因,材料已暗含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一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的发开和利用。

  第(2)问、(3)问,就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材料3提供了国内外关于海水淡化的材料,用矛盾转化原理角度分析,要点有三:一是问题就是矛盾,解决问题就是促使矛盾向有利于我们人类的方面转化;二是矛盾转化要有一定的条件;三是必须积极创造条件。

  第(3)问是把实际问题的理论思想引向更深层次,从调整人们实践活动方式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造成水资源危机的深层根源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本身的不合理。材料4充分显示出转变实践活动方式的重要性。实践活动的成败得失,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上述三个问题看似松散,实际上有紧密的逻辑联系,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考生应注意答题的技巧。

  37、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一集

  材料2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第七条:

  “缔约双方将根据现行的协定采取措施,加强边境地区军事领域的信任和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缔约双方将扩大和加强军事领域的信任措施,以加强各自的安全,巩固地区及国际稳定。

  缔约双方将本着武器和武装力量合理足够的原则,努力确保本国的安全。

  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

  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7月17日

  材料3

  中国于1988年12月6日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特别委员会以来,在联合国安理会历次采取维和行动解决冲突的投票中,大多投赞成票;在有的问题上投了否决票和弃权票。2000年,安理会多次审议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冲突问题,通过了第1297、1298、1310、1320号决议。中国参加了有关磋商并对所有决议投了赞成票。中国在有关磋商中表示支持秘书长提出的维和建议,希望建议的有效实施能够促进双方已达成的《停止敌对行动协定》的执行,推动埃厄两国早日政治解决争端。

  1996年12月,危地马拉政府和反政府武装要求安理会通过决议向危地马拉派驻联合国军事观察员。12月29日危地马拉邀请台湾“外交部长”参加停火协议签字仪式,把台湾卷入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中,且对中国代表的严正抗议不予回应。在表决时,中国代表投了否决票,并表示,一个国家和平进程的实现,不能损害另一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20世纪90年代初,格鲁吉亚发生民族冲突,联合国派出了维和观察团。1996年10月,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关于安理会授权该观察团在格鲁吉亚设立人权办事处的提案。中国代表表示,中国支持格鲁吉亚当事双方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但联合国观察团执行安理会授权的维和任务,不应包罗万象,更不应越俎代庖,将属于其他机构职权范围的事情也包揽过来。由安理会授权设立人权办事处超出了安理会的职权范围。因此,中国代表对这个提案投了弃权票。

  根据《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年鉴》整理

  材料4

  我们清楚地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尚未解决的关键利益———特别是涉及到台湾和南中国海——的大国。这就意味着中国不是一个“维持现状”的国家。仅此一点,就使中国成为一个战略竞争者。

  摘自赖斯:《促进美国国家利益》

  请回答:

  (1)指出材料1、2所反映的中国处理与苏联、俄罗斯关系的主要不同点并分析其原因。(3分)

  (2)明材料3体现的中国外交所坚持的原则。(3分)

  (3)如何认识材料4的观点及其实质。(4分)

  (本题分值:10分)

  「正确答案」

  (1)不同点:材料1反映的中苏关系是结盟关系,针对第三方,材料2反映的中俄关系是不结盟关系,不针对第三方。

  原因:中国从维护自己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国际形势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来决定自己的政策。与苏联的结盟,和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密切相关;与俄罗斯的不结盟、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则是多极化条件下,大国关系调整的反映。

  (2)中国在安理会投票中的立场体现了中国外交坚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反对干涉内政的原则;特别体现了坚持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

  (3)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所有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必备条件。中国始终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放在第一位,这既是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材料4的观点无视公认的国际准则,把中国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视为对美国的“战略竞争”,实质上是要干涉中国内政,是强权政治的表现。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有关中国对外政策材料题。

  问题(1)材料1反映的中苏两国的关系是结盟关系,针对第三国。材料2反映的中俄关系是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它不结盟也不针对第三方,原因是:中国外交是根据国际形势与世界格局的变化,从维护自己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的。中苏结盟是和战后两大降营对峙的格局相联系。中俄友好合作而不结盟是和冷战后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与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有关。

  问题(2)从材料3可以看出,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投票是遵循一定的原则的,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以及不干涉他国内政权,独立自主是根本原则。也就是对于一切国际事物,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不受其他势力影响。

  问题(3)剖析材料4的观点和实质,中国始终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放在首位,这既维护了国家的基本利益,也保障了地区和世界和平。台湾回归祖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美国把它看作是对美国的“战略竞争”,实质是要干涉中国内政,是强权政治的表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