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廉政为官的三大“心理障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21:46 人民网

  如今大家都在喊反腐败,是因为腐败现象越来越有蔓延的趋势。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廉政是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每个公仆起码具备的条件。可是我们纳闷:那么难的“葛洲坝工程”都被拿下造福人民了,做到”廉政“何以就这么难?

  思想决定行动。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无论多么强有力的监督都只能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内因。从传统观念和当代心理学方面来分析

,寻找反腐败的“症结”,至少可以找到廉政的几个“心理障碍”。

  从众心理障碍谓其一。在原始社会,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人们选择群居实属无奈之举。可是谁知竟成了后人“随大流”的心理渊源,令人匪夷所思。“枪打出头鸟”、“锄头的椽子先烂”的俗语都是在告诫人们凡事要盲从,不要出风头。人云亦云,“墙倒众人推”的日子最好过。没事儿扎堆喝茶聊天,出了交通事故都不管当个好看客也其乐融融。因而在官场,中庸之道大行其道。“水至清则无鱼”是一条不破的“潜规则”。一个典型的事例是某乡主管计划生育的副乡长,在年底被书记乡长叫去要平分他收取的2万元超生罚款。5个主要领导每人4000元,这位教师出身的副乡长想保持自己最后的清白,自己婉言拒绝了。结果没多久组织部考核,就被众乡领导集体以“不团结班子领导”为名的评议,打入另册,调回到原来的单位。奇怪吗?谁叫你不“从众”呢?许多官员认为如今“贪污腐败谁都有,不露是好手”,大家都贪污你没贪污谁知道啊。你掌握了单位领导的腐败行为而你拒绝和他“同流合污”,故做清白状,即使你拍破胸脯表示忠诚绝不举报,单位领导就能对你放心?在从众心理作用下,相互监督成了相互照应。尤其是对“一把手”没有人敢监督,对其滥用职权、不廉洁问题心知肚明,大都明哲保身持漠视态度,重大问题任凭“一把手”说了算。少数成员偶尔提出不同意见,也起不到决定作用,搞不好会受到排斥而成为“另类”。实践证明,领导干部权力如得不到监督,必然导致腐败。所以廉政必须首先克服第一道关:从众心理关。

  攀比心理障碍谓其二。既然有了第一个心理支撑,大家都在混水里摸鱼,攀比就是油然而生的事情了。“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咱先从吃喝比起。你一顿饭吃了2000元,不就是一头牛吗?我吃鲍鱼吞日本进口牛柳外加喝洋酒花2万,不比你牛么?你屁股下坐个蓝鸟20万,不就是一幢二层小楼吗?我坐车从来不超过1个月,不信去我车库里面瞅瞅,皇冠沙漠风暴奔驰林肯什么名车没有?至少抵得上美国总统的别墅!你不是刚包了个“二奶”,老子明铺“三房”暗盖“四妾”。古代西晋石崇和王恺斗富有什么了不起?王恺用麦芽糖洗锅石崇以蜡烛代替柴草与我相比简直就是“小儿科”,他敢和我公款比吗?因此出现某科长贪污400万,某书记受贿2千万,某厅长个人资产上亿,这些就不足为奇了。现代人的心态,“成者为王败者寇”,人们都“笑贫不笑娼”。你做个清官留个为民劳累过度的好名声有比拥有金钱更实惠的吗?于是在“有权不使,过期作废”的变态心理下,本来就意志不够坚强的为官者不再比工作业绩谁大,而是比谁的腐化方式更“时尚”,谁堕落的程度更“酷”,谁贡献给子女的财富更多。

  侥幸心理障碍谓其三。有些贪官东窗事发之后不仅不反省自己违法堕落的根源和危害,反而痛心疾首于自己的“背运”,暴露出了其顽固的侥幸心理。在他们心中,腐败的风险成本几乎低到忽略不计。近年来反腐倡廉工作的力度不可谓不大,曝光的大案要案不可谓不多。全国省(部)级以上机关制定党风廉政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达2000余件,不可谓不全,但职务犯罪发案率居高不下,还有相当数量的违法违纪分子仍潜藏于腐败的冰山之下。不能不说是贪官的侥幸心理在作怪。富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些贪官之所以落马,并非有关部门明察秋毫,而是缘于一些突发事件和偶然因素。腐败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与事发危险性比率的大小严重失衡,导致一些官员难免会把“东窗事发”视作“自然灾害”,存在腐败未必真出事的侥幸心理。试想一下,如果腐败分子十之七八身败名裂、舍官丢命,还会有人敢铤而走险吗?一些单位党组织和上级纪检监察部门,对腐败行为不但丝毫没有重视和警觉,反而冷眼旁观,使贪污腐败如入“无人”之境。由于很多腐败行为都是“窝案”、“串案”,查处的难度就更大。尽管我们强调“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但事实上群众参与举报的勇气和积极性正在下降,没有法定的保护举报人制度,使举报风险和成本增大。更何况,法律对腐败分子量刑畸轻。毕玉玺俩搭档以私分国资和受贿获刑14年和8年,黑龙江省政协原主席韩桂芝被判死缓还要上诉。反腐败侥幸过关之后自是风光无限,为何不趁在位时候大捞一把呢?

  在以上“三座大山”一般心理障碍的笼罩下,我们的有些官员执政为民的思想动摇了,为人民服务变为”人民币”服务,“权力”变成“权利”,“父母官”变成了“父母”的“官”,不贪污腐败反倒奇怪了,防腐求廉的任务也更加任重道远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