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波兰访学随记(之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4日00:18 大江网-江西日报

  在波兰,我参观了哥白尼大学的美术教育学院,目的是了解波兰美术教育的课程结构和关于中小学、幼儿园的美术教育。

  波兰初中和中学的美术课程较少,对美术专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参加学校的俱乐部进行活动。小学和幼儿园的美术课多,他们叫造型艺术课,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其特点是根据年龄不同,课程内容不一样;主要课程内容都与手工制作有关,并且男生女生课程内

容也不一样,课程也分开上。例如,在他们10岁左右时,美术课的内容是:男生用木头给鸟做房子;而女生是织毛衣,做裙子或钩一个小包和围巾,这种课程在我们看来可能会觉得不够知识和技术水准,恰是这种课程给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年带来的却是一个整合的素质教育。它无言之中教给孩子懂得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从而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自觉性和责任感,懂得一针一线的辛苦以体恤他人;它教会孩子如何开始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身体动作的谐调性;它让孩子了解比例与尺寸的理性思维,感知材料的特性与实用;它可以启发孩子对色彩的想象和搭配;这种实践的体验将铭刻孩子的心灵,无疑会影响他的将来。

  目前在欧美地区,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和“艾斯纳”的美术教育思潮仍是国际主流,早在50年代罗恩菲尔德就指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使用于何处。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的美感经验将使他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用之于他的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就已达成”。而艾斯纳也指出:“创造行为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受到生活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影响,假如这一过程没有受到客观世界的滋润,它就无法成为个人进行创造性工作时可以借鉴的资料。只有积累丰富的感知经验,才能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视觉作品”。两位学者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欧美及日本等地区并流行至今,因为他们创建的理论对少年儿童的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整体素质的培育有着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因此在欧美他们的美术课一般叫“视觉传达设计”,“造型艺术设计”,在台湾叫“劳美课”,而我们的美术课大都以单纯绘画为主(对绘画有禀赋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尽管我们的学生现在可以将红色的太阳画成绿色,可以在白纸上对型和色尽情畅想,但不贴近生活,重过程重体验的实践课程不够;教育机制和设施明显不完善;还有重要一点是,我们的师资力量急需面临重新学习和调整,因为目前在职美术教师偏重单一的技术传授,自身在课程设计上就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教教材,不教生活。我国目前的美术教育正面临重要改革时期,相信我们能面对现状,学习国外的好经验,科学务实,为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刘小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