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山水秭归今更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4日04:13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山水秭归今更俏
新秭归一景

  郑坤摄

  汽车通过湖北宜昌西陵长江大桥拐向西驶去,只几分钟,长江三峡大坝正面的雄伟身姿便一头扑进我的视野。向左又一拐,也只十几分钟,大坝的背面又跳进我的眼帘,未及

细看,便到达了秭归县城。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曾乘船在长江三峡段来回走过七八次,每当船入西陵峡,过秭归,一边凭栏远眺,一边听船上广播里对秭归古往今来的种种介绍,心神往之。郭沫若一首《过西陵峡》诗“秭归胜迹溯源长,峡到西陵气混茫,屈子衣冠犹有冢,明妃脂粉尚流香……”搅扰得我内心常怀缺憾,总是想去,却总未能成行。倏忽之间,一坝飞插南北,高峡截断激流,三峡工程首期蓄水已数年,明天,我能看到个什么样的“胜迹溯源长”的秭归呢?深夜,略显疲惫的我在一连串的睡梦中想象着郭沫若的经典描述。

  秭归人将现在的县城称为新县城,老县城叫归州,有千年历史,已经淹没在长江水面以下,再去那儿,不是什么也看不到了嘛。

  汽车停在江边一陡峭山坡的很高处,往下看,眼前一小段石砌的城墙,顺着坡势,刀劈一般直挺挺地插在陡坡里,像一位来自巴楚国的古人仰着脖子看着我。再远处,平静的长江水,正轻柔地抚摩着江岸。转过身来,同样的古城墙顶着山坡直奔向上,在远处划画出一个圆弧后,又自上而下,扑向山脚。淹没后的古归州还剩下的这段古城墙总长700米,秭归人决定将它永远留在原地。

  距古城墙不远处是近在江边的屈原祠。秭归是屈原的故乡,这里的屈原祠、庙不止一处。这个屈原祠最为秭归人所看重。步入祠内,在屈原纪念馆前的一处台阶边,画有一道标记线,线旁写着“175米”几个字。三峡工程最高蓄水水面就到这里。在祠内3.92米高的屈原铜像前,我环顾留连,想把这里的一切镂刻在脑海里。因为不久之后,这个屈原祠也将不存。

  再看历史上曾经很有名气的新滩,1985年的一次巨大滑坡,将古镇全部推埋到江水里。

  一天的踏访已近黄昏,仍然能看到的,特想看却未看到的,都令人有些惆怅。

  然而,当从这些景点返回新县城时,我猛然发现,汽车行经的这条公路在高高的悬崖峭壁上。在这朦胧的黄昏,透过车窗望下去,宽阔的长江被紧紧地夹在大山深谷底部,山崖显得越发险峻,雄阔挺拔。从山崖公路上看三峡,感受是那么特殊,震撼更显得强烈。县文化旅游局的郑坤告诉我,他们向游客推出的从陆上看三峡,颇受欢迎。他说,再看一天,你对秭归必然会有一个全新的印象。

  还是白天的景象更清晰动人。第二天一出发,只见太阳将柔和的阳光播撒到峡谷两边陡峭的群山上,山腰中的公路似乎悬在了半空中。这条在西陵峡南岸,长49公里,从新县城茅坪镇到风吹垭的风茅公路,使西陵峡成为长江三峡中唯一可以从陆上观三峡的峡。沿西陵峡的主要风景和几大险滩恰好都集中在这处江段。一路行来,深谷里的西陵峡不断变化着容貌。两边山坡上种植的橙子丰收在望,成为一种特别动人的景象。汽车在穿过6条长短不一的隧道后,来到链子岩。昔日的荒山陡坡,现在已被开发成一个全新的景区。崖崩治理的地质奇观、巨大的滑坡遗址、岩顶的古老小村及流传至今的巴楚巫文化,重新诠释着长江三峡这处崖顶上的链子岩是怎样的险、奇、幽、古。风茅公路中段处有西陵峡支流之一的九畹溪。三峡大坝首期蓄水后,九畹溪变得水深流长,为当地开发休闲观光与探险漂流游提供了可能。全长近7公里的探险漂流游吸引了周边省市的许多游人。今年暑期旺季,每天接待游客6000多人。另外,到屈原故里乐平里去感受爱国诗人的生平事迹是游客尤其是许多文人的心愿。而沿着香溪河向北便可到达中国古代美女王昭君的故居。

  带着对新秭归的全新感受回县城的路上,我还是想起了最初想看而未看到因而曾经惆怅过的老景点。郑坤好象看穿了我的心事,他将我带到新县城边一个叫凤凰山的地方。沿着一道斜坡上了山,只见山上错落有致地布满许多古建筑。我记住了它们的名称:江渎庙,青滩古民居如彭树言、郑韶年、郑万琅、郑万瞻老屋,屈原故里牌坊,归州古城门、古桥,峡江纤夫石……原来,被水淹没的24处古文物迁建到了凤凰山上,想看未能看到的在凤凰山上就可以看到。至此,一个完整的秭归,古老与现代互相交织着,活生生地呈现在了人们面前。

  此时,我突发奇想,如果郭沫若现在再来秭归,他定会写一首新的《过西陵峡》诗,以赞美今日新秭归。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2月24日第二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