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连晚报记者特别报道11位勇士向南极冰盖腹地挺进(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5日00:13 大连晚报

  

大连晚报记者特别报道11位勇士向南极冰盖腹地挺进(图)
大连老虎滩极地馆全程特约

  大连晚报记者特别报道

  11位勇士向南极冰盖腹地挺进

  本次格罗夫计划除了进行陨石收集、星地遥感同步实验等重要科研工作外,另有引人关注的3大任务

  ■本报特派记者刘万恒中国南极中山站电

  北京时间12月24日上午10时,前进基地的沉寂被欢呼和掌声打破,中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格罗夫山分队从这里出发,开始了他们挺进格罗夫山的南极内陆远征。全球瞩目的中国第4次格罗夫计划也从这里起步。

  11位勇士挺进格罗夫山

  北京时间12月24日上午9时30分,格罗夫山前进基地,3辆雪地车及其拖带的多功能舱静静地停在一片冰雪之中,3辆车的车头上都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第22次南极科考队旗。11名内陆探险勇士已穿好了特制的连体服,整装待发。半个小时后,继冰穹A考察后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第4次格罗夫计划将正式启动。

  上午9时45分,内陆队队长琚宜太博士向领队魏文良报告“一切准备就绪”。领队批准出发,并将一面五星红旗和22次科考队队旗先后交到琚宜太手中。在一片欢呼和挥手道别声中,雪地车先后开出前进基地,挺进格罗夫山。

  领队魏文良告诉记者,本次格罗夫山考察队将深入距离中国南极中山站500公里的格罗夫山核心区域进行陨石回收、地质、测绘、冰盖演化研究等工作,预计雪地车将以每小时7公里左右的速度前进,昼夜行军7天后抵达第一个考察地点,预计2月20日返回中山站。

  充分准备确保安全

  被喻为南极大陆最壮美的格罗夫山地区位于东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的内陆冰盖腹地,介于中国南极中山站与DOMEA之间。南极大陆有95%被冰盖覆盖,平均厚度高达2000多米的南极冰盖上,只有极少数没有被完全覆盖的山脉峰峦凸露冰盖,格罗夫山就是其中之一,它由64座耸立的冰原岛峰组成。在这错落起伏的山峰群落中,隐藏着无数关于全球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的远古秘密,是一部解读地球神秘历史的无字天书,在各国南极科考人员中一向有“南极博物馆”之称。

  但是,这里充满了各种未知的危险。据了解,本次格罗夫山考察队将穿越山脉的核心区域都是南极内陆地区著名的高危地带,其中暴风悬崖瞬间刮起的下沉风常年达到8级以上。一望无际的蓝冰带上更是隐藏着众多足以吞没队员和雪地车的百米冰缝。

  为保证格罗夫山队员的生命安全,考察队已进行了最充分的准备,考察队队长由曾经3进南极内陆的琚宜太博士担任;此外,还有跟随DOMEA考察队登上南极最高点的老机械师李金雁、徐霞兴;国内火星陨石研究第一人、中科院高级研究员林杨梃等,丰富的内陆考察经验将确保他们通过生死考验。此外,强大的物资保障也是确保安全的重要措施。

  本次内陆考察队携带了3辆先进的雪地车及生活住舱、乘员舱、发电舱各一部;雪地摩托车3辆。运输雪橇也进行过翻修,考察队装备了短波通讯电台、海事卫星B站电话、铱星电话等通讯设备。在背后的祖国中山站,两架来自哈飞集团的直升机也整装待发,随时提供后续支援。

  格罗夫计划意义重大

  继第15、16、19次南极科考深入格罗夫山腹地后,本次中国南极科考队挺进格罗夫山,是为了执行中国第4次格罗夫计划,具有极其重要的承前启后意义。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主任曲探宙说,第4次格罗夫计划是中国及国际南极科学研究的新亮点,它将进一步确立中国在该地区科学研究的优先地位,是中国“十一五”极地科学规划的前期准备,它必将拉开新一轮科学发展的序幕。

  曲主任说,南极是目前地球上惟一没有明确主权归属的大陆,现行的“实际存在”原则注重于各个国家对南极未知地区的首次发现并进行科学考察研究。中国格罗夫计划早在1996年就开始实施,10年来共进行了3次多学科合作的综合考察。

  领队魏文良表示,本次格罗夫计划除了进行陨石收集、星地遥感同步实验、冰盖进退及古气候研究等重要科研工作外,最引人关注的是3大任务:第一,本次格罗夫山考察将进行全线地质测量及GPS定位,全面测量南极内陆地区地形地貌,得出数据后,首版中文版原创南极地图即将面世;第二,本次内陆考察将尝试在冰穹A和中山站之间选址建设航空中继站,中国南极第三站的诞生将成为十一五期间国家的重点项目。第三,今年格罗夫山队员将再次挑战人类极限——从没有人踏足过的格罗夫山北线返回中山站,开辟北部大通道。

  图片说明:中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格罗夫山分队昨日出发。图为11名队员出发前在冰盖上合影。新华社发

  相关报道

  “南极日记”12月23日晴

  今天一大早,格罗夫山的队员们就开始在各自的房间里整理行李。我再也睡不着了,走进央视的小潘和晓波的房间,看着两位即将开始生死远征的同行将行李、设备一一拆开检查,再次打包。长长的走廊里,惜别之情在悄悄蔓延,虽然他们只去50多天,但是毕竟是一场需要跨越生死线的探险行动。和央视的两个哥们平时打交道不多,但是在长达1个多月的航渡中,我们曾一起在西风带的巨浪中爬上驾驶台顶层拍摄,一起在第一座冰山前欢呼“我们进南极了”,一起在登陆地点高喊“祖国你好”。这种同甘共苦的经历,让我们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帮两人把大小背包一趟趟搬上雪地车,我和老佟紧紧握住小潘的手:“兄弟,一定要多保重。平平安安回来是最重要的。”小潘和晓波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上科考船前不久,小潘的父亲刚刚动过手术,“保重”是送给小潘最合适的祝福。

  中午,所有在站上的队员都参加了给格罗夫山队员的送行宴会。送行会的气氛很热烈,不一会儿,几张大长桌就围成了一个大圈子。在南极这个特殊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单纯。看得出,大家都很激动,都在对即将远行的11位战友祝福。要出征了,前进基地上,格罗夫队员们排成一排,逐个端过海洋局陈局长送上的壮行酒。端着相机的我注意到,送行队伍中的3位女队员已经抹起了眼泪。雪地车开出的那一刻,大家都拼命挥起手来:“再见!多保重!”

  惜别的同时,一种自豪的激情也开始在我心中升腾。正如魏书记说的,格罗夫山队的第4次出征是举世瞩目的大南极战略,必将是我国极地科考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历史事件。作为记者,我再次为自己能亲身参与一场重大历史事件而感到自豪。

  在日记的最后我要写上这样的关键词:南极·格罗夫山前进基地·2005·12·23·我在现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