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农业标准化开创我省农业新天地——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5日04:15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农业标准化开创我省农业新天地——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纪实

  

农业标准化开创我省农业新天地——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纪实
“我省是农业大省,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用工业的理念来发展农业,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像工业的名牌产品一样,按标准化组织生产的农产品同样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包建民局长告诉记者。

  近年来,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把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全省系统的亮点工程来抓,按照“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的工作方针,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程,建立健全了农业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农产品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化信息体系,提高了全社会的农业标准化意识,开创了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新局面,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农业标准化——现代农业的标志

  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科技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并加以实施,提高农产品产量、品质和农业的整体效益,加快实现优质化、商品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标准化是工业化理念下的新农业,具有明显的统一性和全程性的特点,涵盖农业生产全过程,被形容为“从农田到餐桌”的标准化管理。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的技术支撑,是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志。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1996年3月,省政府第26号令发布了《河南省标准化管理办法》;1997年,省政府组织召开了全省农业标准化电视电话会议;2001年3月,省政府转发了由质量技术监督局、省农业厅起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促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意见》;2002年1月,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做好2002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级负责”的原则,抓紧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2003年8月,省委、省政府在《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中提出,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标准化农业;2004年,省委、省政府在《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见》中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统一、权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全面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示范乡,带动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2005年10月,省委在《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这些措施都积极地推动了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作为全省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为服务河南小康社会建设和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强化三种意识,搞好两大服务”的工作思路,制订了《关于服务经济建设促进河南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和《农业标准化工程实施方案》,在全省质监系统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目前,我省已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原产地域保护产品)17个,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一;创建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35个,承担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9个,开展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183个;认定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190个,191种产品获准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制修订省农业地方标准346项。

  农业标准化——四大体系的有机统一

  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是前提和基础。按照“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科学适用、国际接轨、统一权威”的要求,省质监局加快了农业标准的制修订步伐。1997年至今,全省新制定、发布各级农业地方标准规范1200多项,其中省级农业地方标准346项,市县级农业地方标准规范800多项。这些标准覆盖了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等多个生产领域,包括粮食、油料、水果、蔬菜、畜禽、水产品等16大类产品,包含了种子、种苗、种畜禽、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及加工等多项农业技术。建立完善了全省无公害蔬菜、豫北优质强筋小麦、信阳毛尖茶、灵宝苹果等主导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标准体系。目前,我省一个以主导农产品等级质量标准为重点,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各级地方标准规范相配套的,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标准体系已初步形成。

  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关键。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的生命力就在于用标准化来规范分散经营、各行其是的农户,用统一的标准来规范他们的种植(养殖)行为,从而生产出规格一致、质量显著提高的农产品,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省质监局按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和《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基地)管理办法》的要求,承担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9个,开展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183个,认定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190个,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2002年,省质监局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实践证明,这是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有效途径。创建工作按照“突出重点、形成特色、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建立领导组织、健全示范网络、完善标准体系、推动标准实施、培育示范典型、注重辐射带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切实做到“选好一个项目、建立一个基地、完善一个体系(标准体系)、形成一个龙头、创立一个品牌、致富一方百姓”。截至2005年底,在全省47个创建单位中,已有正阳、临颍、扶沟、中牟等35个县通过了考核验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南阳和济源还由市政府牵头开展了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的创建活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的主力军,省质监局把加强龙头企业综合标准化的指导和管理,作为服务企业发展的切入点。帮助漯河双汇、漯河龙云、淇县永达、潢川华英、郑州三全等龙头企业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引导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基地+标准+农户”的管理模式,实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良好操作规范(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等系列标准,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实现标准对接、技术对接和体系对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

  加入WTO后,我省农产品出口正面临越来越多、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TBT-SPS措施的挑战。省质监局充分利用我省的信息资源,建立了我省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预警机制。在《主要农产品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数据库》的基础上,搜集我国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和主要贸易国农业标准,建立农产品标准数据库,为出口企业提高标准信息服务;搜集我省主要出口创汇农产品的生产企业、出口国、出口额、执行标准、质量状况等基本数据,建立出口农产品数据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及时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提供国内、发达国家和主要贸易国制定的有关TBT和SPS法律、法规和对商品出入境检验检疫的要求,建立国内外农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数据库;吸引农业标准化、国际贸易、检验检疫、经济分析、国际标准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建立人才数据库,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提供应对措施。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在农业标准化建设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省质监局针对我省主导农产品、名特优产品特点,完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微生物含量等方面的检测参数,增加检测品种、完善检测手段、拓展检测领域、增强检测能力,逐步形成我省以省级检测机构为龙头、以市级检测机构为主体、以县级检测机构为补充的组织方式社会化、技术水平现代化,运作机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检测体系。

  农业标准化——我省农业发展的新活力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陈学升副局长说:“农业标准化工作只有得到政府重视、企业参与、农民认可、社会支持,才会有坚实的工作基础;只有使标准化的市场功能、效益功能深入到龙头企业和广大农业生产者心中,才能把贯彻与实施农业标准真正变成农业生产者的自觉行动,标准化事业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近几年,全省质监系统推进农业标准化,大大提高了社会的农业标准化意识,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2个省辖市、72个县(市)政府召开了不同形式的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13个省辖市、76个县(市)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机构;12个省辖市、64个县(市)政府下发了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相关文件;9个省辖市、24个县(市)政府累计投入农业标准化专项资金800多万元。这些措施为进一步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省是全国的小麦主产区,省质监局组织制定了《无公害优质强筋小麦》、《无公害优质强筋小麦生产技术规程》等农业地方标准,规定了小麦品质和生产技术措施,促进了小麦品质的提高,我省部分强筋小麦的品质已经达到国际市场标准要求,中国食用小麦也首次走出了国门。2002年11月22日首批5000吨河南食用小麦顺利出口印度尼西亚,在国际粮食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郑州小麦”期货价格被路透社首次列入了全球硬质小麦报价单。我省的畜产品及无公害蔬菜的质量安全水平也显著提高,目前,河南每年出栏的5200万头商品生猪中,调往香港等大中城市的超过2000万头,其中调往上海330万头,占上海调入总量的80%。

  随着农业标准化工作力度的加大,我省农业逐步由注重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拥有大枣种植面积1.5万公顷的新郑市,在大枣生产上实行标准化管理,使新郑大枣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果品品质提高、管理费用下降、抗灾能力增强。单产比未实行标准化管理年份的最高产量增加70%,仅大枣生产一项,就使枣农年人均增收1700余元。温县项目速生林标准化示范项目已按标准高质量完成造林7万亩,成活率达95%以上,当地农民高兴地说:“要想代代富,年年要植树;树要种得好,标准来指导”。

  我省鄢陵县已有700多年的花木种植历史,以前,花农种植花木不讲标准,不是产品规格达不到客户要求,就是培育的花木高低粗细不一致,无法统一定价。结果不但价格上不去,而且失去了订单。深刻的教训使越来越多的花农懂得要想抢占市场就一定要种植出符合市场标准的产品,而标准产品的背后是生产的标准化管理。几年来,鄢陵从生产、加工到储运、销售形成了一套大规模高标准的科学管理方式,苗木花卉的种植面积已达到20多万亩,仅此一项就使当地人均收入达到5000多元,鄢陵县也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基地之一。不仅如此,鄢陵人用标准化这一理念饲养出来的肥牛也同样走出了国门。这里出栏的牛重量一样,毛色一致,肥瘦肉含量基本相同,受到了被“疯牛病”困扰的欧洲人的青睐。普通牛在当地一般只能卖2000多元钱,而按照标准化管理的普通牛出口后可以卖到1万元以上。

  农业标准化——河南农民的致富经

  漯河龙云集团的无公害蔬菜种植按照标准要求,严格“五统一”,有效提高了蔬菜的质量水平。当前蔬菜种植面积十多万亩,带动了1万多农户走上了致富之路,人均增收达6000多元。陈建营是临颍县大屈村人,他的温室大棚在大屈村东500米由20多个温室大棚组成的方阵中。走进陈建营的温室大棚,一股浓郁的黄瓜香夹杂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顺着瓜藤从下向上数到第三四片叶子时,都有一个依然顶着黄花、带着嫩刺、20厘米左右长的黄瓜,陈建营在一个黄瓜旁比划着说:“长到这么大,符合标准,就能卖出好价钱;再长下去,分量增加了,但龙云公司不收购,卖给小贩就不值钱了。”按照农村人的习惯算法,陈建营的温室大棚只有1亩多地,保守估计一年也要有2.2万元的收入!

  “真没想到,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能给我们带来这么大的实惠。”嵩县德亭乡杨村农民李红武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他告诉记者,“我们村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了约1000亩柴胡示范基地,推行中药柴胡的标准化种植后,每亩效益均在4000元以上。你看看我们村里新建的这些楼房,都是农民种柴胡种出来的。”嵩县在2002年被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确定为全省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目前,全县已建立了德亭柴胡、车村无公害蔬菜等十多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每个乡镇示范基地都建有3至5个示范村。由于按照标准种植的农产品品质好、产量高、效益好,很快在全县铺开。目前,嵩县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已发展到350公顷,柴胡基地已达2000公顷,袋料香菇发展到300万袋,农民群众已尝到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甜头”。

  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使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农产品名声大噪,身价倍增。延津小麦、新郑大枣、中牟大蒜、灵宝苹果、西峡猕猴桃……它们纷纷走出当地,走出国门,融入国内国际的大市场,为农民群众换来了大把的钞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47个示范县共建成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184个,从示范园区内直接受益的农民达1000多万人。

  “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推广农业标准化建设。”这是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的一句话,也是省委、省政府对今后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新要求。展望我省今后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李凯军处长充满了信心:“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全社会农业标准化意识的提高和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必将在发展农村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赵艺明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包建民局长(左一)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调研企业综合标准化建设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陈学升副局长(右一)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业标准化工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