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乡亲接力替他尽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5日07:07 大众网-齐鲁晚报

  人物简介

  李振华,1937年生于南京,中共党员,退休前任沂源县实验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是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省特级教师,曾先后五次进京、受到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在沂蒙老区沂源县,几乎所有学校的师生都知道“李振华”这个名字,他扎根在沂蒙山区52年,教出一万多名学生,拿自己积蓄资助了2000多名学生,其中36人完全由他供应读完大学。在他退休后,老百姓自发为他建了一座汉白玉塑像。因李振华太忙顾不上远在南京的母亲,乡亲们把自己的女儿送到南京替他尽孝。

  和李振华一起来的南京籍支教老师一共45名,中途走了44名

  12月23日,清冷的寒风中,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站在沂源县实验中学老校的校园内,眼神眷恋地看着来来往往的孩子,就像是一座雕像。

  初见李振华只觉得他非常可亲,像自己的父亲师长一样,一口沂源话里还留着江苏话的影子,听上去很柔和。脚上是一双农家布鞋,这位老人一辈子没穿过皮鞋,因为他的钱都捐给学生了。

  一路走着,李振华开始谈起52年前的往事:1953年冬天,还在南京师范读书的李振华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主动要求到沂蒙老区支援教育事业,那一年他16岁。

  初到沂源县,当地教育部门曾拿出一张地图来让他挑地方,并建议他留在县城中学,李振华拒绝了,他指了指离县城50多公里远的韩旺镇,说:“我去那儿。”

  上世纪50年代的韩旺还没有通公路,16岁的李振华就自己背着行李卷,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韩旺,韩旺人从来没想到南方大城市的师范生会到他们这里来,整个镇子都沸腾了,他们敲锣打鼓欢迎他的一幕,50多年来一直深深印在李振华的脑海里。

  但随后的清苦却大大出乎李振华的意料,名义上的韩旺中学实际上只有两三间破草房,石头垒的桌椅。晚上,他就睡在石块垒的床上,整夜听着野狼嚎叫。

  第二天一早,李振华开始上第一堂课,教室里一下来了38名学生,最大的已是3个孩子的妈妈,最小的只有7岁,李振华一开口,他的南方话立刻引来一阵阵笑声。

  那段岁月是如何度过的,李振华现在已不愿多说,但实验中学的“李振华老师事迹展室”里的物品却永远留住了那段时光:几块石板,那是李振华自己上山挖来给学生们做黑板的;一把剪子,他就用这个给学生和乡亲们剪发,自己一辈子也没进过理发店;几双破旧的布鞋和“毛窝子”棉鞋,那是老乡们做给他御寒的,李振华一直穿得掉了底。

  李振华在韩旺呆了整整12年,后又调到张家坡工作了15年……最后,沂源教育部门一统计人数,和李振华一起来的南京籍支教老师一共45名,中途走了44名,现在留到乡村教书的老师就只有李振华自己了。

  老乡把自己的女儿送到南京,就像传递接力棒一样,一直替李振华尽孝

  10年自从1953年来到沂源,李振华就再也没有和父母度过一个春节,在他心里,老家南京已经变得越来越陌生了。

  1980年,李振华正忙着送高三毕业班,突然接到家里发来的电报:“父病危速回”,这让李振华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

  经过一天一夜的犹豫,李振华咬咬牙,叫来在自己班上读书的二儿子李东伟,让他代自己回老家照顾父亲,理由是:“还有两个月就要高考了,我是班主任,走了会影响学生学习,看来只有牺牲你了。”儿子大哭:“为什么偏偏牺牲我?”李振华是这样向儿子解释的:“我和你妈是双职工,你就是考不上大学也可以当工人,但农村孩子没这个机会,他们想改变命运只有参加高考这一次机会。”

  后来儿子去了,结果是父亲走了,没留给他见最后一面的机会,儿子也错过了高考,一辈子只能当个工人。

  父亲过世不久,母亲因脑血栓成了半身不遂,李振华经常在没人的时候掉眼泪:“我真的想回去,但这里的乡亲对我这么好,我不忍心回去,也不能回去啊。”

  就在这时,韩旺一位姓段的乡亲站了出来,主动提出让自己的女儿去南京,代替李振华照顾母亲。李振华怀着矛盾的心情同意了,此后,又陆续有7位老乡把自己的女儿送到南京,就像传递接力棒一样,一直替李振华尽孝10年。

  10年后,李振华再也不忍心让乡亲们费心了,他决定把母亲接到沂源来亲自照料。母亲很了解儿子的心思,为了不让儿子多操心,她随身带来了自己的寿衣,准备就在沂源度过余年。

  可沂蒙山区的气候干燥寒冷,身体极度虚弱的母亲只在沂源住了一年多就与世长辞了,看着母亲慢慢合上眼睛,李振华踉踉跄跄跑到山上,冲着南边长跪不起,号啕大哭。

  李振华有两子一女,他最宠爱的就是小女儿,但小女儿在9岁那年自己改了姓,表示对爸爸的不满甚至愤恨。那一年李振华刚好从南京回来,带来5个崭新的铅笔盒,小女儿认为即使哥哥们没有也会有她的一个,可她却从门缝里看到,爸爸把这5个铅笔盒都分给学生,9岁的孩子一气之下就改成妈妈的姓,这就像把刀子一样在李振华心上狠狠刺了一下。

  过了很多年,两子一女都长大成人了,他们开始慢慢理解父亲,女儿曾提出再把姓改回来,李振华叹了一口气:“不用了,我的确对不住你们,怎么惩罚我都是应该的。”

  一辈子没跟学生发过火,他体会到的教育核心就是一个“爱”字

  在“李振华事迹展室”里,有一段是记述沂源县城关二中的,据说那是一所号称“少年看守所”的学校,招进来的108个学生都是落榜生和差生,进校平均成绩只有28.5分,其中不少人都是在派出所挂了号的,号称”一百单八将“。当时沂源很多小学老师教育学生的口头语就是:“再不好好学习,就把你送到城关二中去。”然后很多孩子就吓哭了。

  “1982年,教育局让我当第一任校长,他们嘱咐我,‘不用让这些学生参加考试,只要别让公安局逮去就行了。’”李振华回忆着当时的情况。

  可就是这样一所学校,李振华接手第一年就让学生平均成绩排到沂源县第四名,第二年排到第一名,第三年中考,“一百单八将”里有76个考上全县最好的沂源一中,26个考上中专,升学率在全县排第一。

  说起改变这“一百单八将”的过程,李振华说,他一辈子没跟学生发过火,他体会到的教育核心就是一个“爱”字。那时候,他每天早上5点守在学校门口,迎来所有老师和学生,晚上,他又按时站在校门口,送走每一个人;他把自己的工资分给学生,给他们剃头、补衣服、做饭;天冷了,他住在学生宿舍,和学生们盖一床被子,天热了,他站在床前给学生扇扇子驱蚊子,甚至给学生洗脚……

  真的很难想象,一位校长、全国劳模人物趴在地上给自己学生洗脚会是怎样一个场景,但很多学生就这样被李振华感化了,勤奋学习了……

  而由“一百单八将”组成的城关二中后来改了名,也就是现在的沂源县实验中学。

  我们还看到了李振华在1982年创校时所用的办公室,那就是李振华接受记者采访的办公室,里面的一桌一椅都没改变,因为他整整用了23年,现在还是在那里边工作。

  他每月的工资始终分成三部分:一份给家人,一份给父母,一份给学生

  1997年的一个早上,李振华和往常一样来到办公室,他对在座的所有老师说:“从今天起,我退休了,谢谢你们这么多年来给我的支持和信任……”听到这句话,很多老师当场就哭了。

  李振华为教育事业付出了大半辈子,他背着一个行李卷来的,退休时也没多带走一分钱的东西。

  这么多年来,他每月的工资始终分成三部分:一份给家人,一份给父母,一份给学生,他自己最多的时候只留过6块钱。

  李振华这辈子没赚下什么家产,退休时,他把全部家当数了数,只有不到两万块钱,他就把这两万块钱捐了出去,成立了第一个“李振华讲学扶困基金会”,后来基金会越做越大,从一个扩展成三个,吸收资金100多万元……当然这是后话了,当时李振华捐出这两万块钱时,正值家里两个孩子都下岗在家。

  在这52年的教育生涯里,李振华前后教出一万多名学生,很多家庭都是一家人出自他的门下,他还资助过2000多名贫困生,其中有36名完全是靠他供应读完大学。

  沂源的老百姓说李振华“这一辈子是在给贫困生打工呢”,他们还说:“所有受你资助的学生都是你的子孙后代。”

  虽然李振华的女儿没有随他姓,成了他的一大遗憾,但他的学生对他却比亲子女还好。学生杜玉虎从西安毕业后,推掉当地很多单位的邀请,回到老师曾经工作过的沂源实验中学教书,甚至,他还把自己独生女儿的名字改为“李杨”,因为“老师姓李,师母姓杨,就是割了我的头我也会永远记着老师。”

  2001年,一直惦记着李振华的韩旺镇乡亲自发凑钱为李振华雕了一尊汉白玉像,永远保留在他工作过的韩旺中学里,负责雕塑的是一位大学老师,他听说李振华的事迹后,雕完后分文没收就挥手而去。

  听到乡亲们为他这个活人立像的消息,李振华感慨万千,他说:“我这一辈子就是累死了,也要把学生们教好,这是沂蒙山区的希望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