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原知竹性与君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5日07:39 大众网-大众日报

  昌忠是由爱竹师竹,进而画竹的。他为人耿介虚心,为官勤谨清廉,常以竹自励,是一位重操守的“士人”。

  清代美术理论家查礼,在谈及人品与画品的关系时,以梅为例说:“梅于众卉中清介孤洁之花也,人苟与梅相反,愧负此花多矣,讵能得其神理气格乎?”于竹亦然。

  昌忠性与竹近,画竹能得竹性。竹之性可以一“清”字概之。神清,气清,格清,韵清,影亦清。昌忠何以能得其清?一是从丰富的竹文化传统中汲取养料,将一团清气储于胸中,赋予笔下;二是常于月夜霜晨、日光露影中感受竹之活泼生机,酿造画意诗情;三是求诸于笔墨的浓淡虚实间。在他的画中,如《劲节》、《迎风》、《新篁》、《清影》等,都较好地把握了竹的这一基本的审美特性。

  昌忠热爱传统,对历代画竹大家多有所取资,其中受郑板桥影响尤深。也许由于他早年当过县长之故,对七品县官的郑板桥情有独钟。特别是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与他为百姓谋福祉的初衷极为契合,因此深深地感动着他,使他把这二十八个字不仅题在自己的画中,而且铭刻在自己的心上,从而升华为他的人生境界。

  传统画竹,多是线的组合,以粗细、长短、曲直、浓淡的线,通过疏密、横斜、穿插、错落的组合而表现为画中的节奏和韵律。昌忠最近的画竹引入了块面,而且是鲜艳的色块,以与墨竹对比映衬,这在他乃是一种新的尝试,希望今后继续大胆地尝试下去,在走向现代的道路上不断突破。

  我最近看到他画的一幅箭竹,不但形式感较强,而且寓意颇深。现将画中的题字抄录如下:

  “神农架箭竹,六十年一枯荣,生命将止,开花结籽后枯而不倒,以防其他植物侵入,为后代占住地盘,直到三年后新竹长成。植物尚如此,人类岂能不保住方寸之地,留与后世子孙耕!”

  由于我在神农架也看到过箭竹开花结籽,还画过速写,但没有能够形成创作。因此我特别欣赏他这幅画,他不仅敏锐地发现并抓住了这一题材,并且在创作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主题,联系到对人类生存的宏观思维,这种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令人感动。

  由于昌忠的虚心好学,一再要我指出他画中的缺点,我也就不揣浅陋,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我的意见是:一要简,也就是进一步提炼,进一步与自然拉开距离;二要松,也就是更加放松和自由,以加强笔墨的表现性;三是进一步调整疏密关系以加强画面的节奏感。

  以上意见只是针对部分作品而言的,也只能算是前进中的不足吧!如果把当年我在洪湖看到的他的作品与其近作加以比较,就可看出他的进步十分可喜。须知他是在繁忙的公务之余,深夜才得握笔的,这种精神正值得我和许多同行学习。

  蒋昌忠简介

  蒋昌忠:国家一级美术师,高级工程师,湖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湖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46年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1968年大学本科毕业。

  蒋昌忠自幼酷爱美术、摄影等,擅长花鸟画,尤喜画竹。自感与清代郑板桥有相同的爱好与秉性,而常以板桥为人、为官、为画之风自勉。几十年来,钟情翰墨,感悟自然,在多彩多姿的人生旅途中辛勤耕耘,在立足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对各种技法兼收并蓄,灵活变通,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

  蒋昌忠的作品多次在美国、加拿大、法国、奥地利、比利时、巴西、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菲律宾等地及台湾、香港地区展出并被多家博物馆、美术馆和个人收藏。在中国美术馆、美国纽约亚洲文化中心美术馆、日本名古屋日中文化交流中心等地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其作品入选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等全国和省、市大展,获1999年全国工艺美术书法大展特别金奖等奖励。其作品多次被国家领导人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元首和政要。

  由于他首先提出旅游农业的创意,并以其撰写的论文《走特色路,兴旅游农业》评为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征文大赛优秀一等奖和他在书画领域取得的成绩,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人才中心评为全国十大新闻人物。

  他的艺术格言:画竹先学竹,为官先为人。

  蒋昌忠画展

  时间:2006年元月2日—6日

  地点:山东省美术馆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

  山东省文化厅

  大众报业集团

  湖北省文化厅

  湖北省美术家协会

  湖北省美术院

  承办单位:山东省美术馆

  湖北省美术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