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岁月变迁话沧桑 打捞记忆的碎片系列报道之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5日09:11 青海新闻网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景象已经离我们远去;

  西宁一年一年的发展日新月异;

  今天,当我们回眸,对于记忆将激发我们更大的工作激情。

  改革开放以来,西宁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日新月异,载体功能也日臻完善,文化品位不断提升,人居环境也逐步有了改善,一座高原现代化的城市日渐形成。

  西宁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编辑李逢春老人,从事西宁地方史研究多年;已过花甲之年的严永麟老人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西宁人,见证了西宁城市的变化。他们从史料和记忆两个方面向记者讲述了西宁古城历史的变迁,几条主要的街道、一座当年标志性的建筑物,在他们的言语里变得鲜活而又充满生机,让我们在怀旧的年末重新回到老西宁的时代。

  湟中大厦:当年西宁的象征性建筑物

  位于东关大街十字东南角处的湟中大厦今天已经没有了踪迹,当年王尚斌工程师设计的湟中大厦仅用了10个月就完工了,这座西洋式的建筑物成为了当年西宁的象征性建筑物。

  在李逢春老人8岁的时候,湟中大厦就开工了,虽然那个时候只记得“高大宏伟”,可是后来搞西宁地方志工作以后对这一建筑物的印象就比较深刻了。采访中老人告诉记者:“湟中大厦是1946年开始设计的,听说是建设厅王尚斌工程师设计的。原先准备分为三大部分,主体结构为三层的湟中大厦,设有舞厅、餐厅、客房等。沿东关大街一侧为湟光电影院,沿花园南街一侧为剧院。可是,开工后建筑材料不足,改为了两层,取消了剧院建筑,改建一层商店。”

  可见,当年灰土基础、砖柱承重、三角形木屋架、灰板条吊顶、单层小青瓦屋面、砖木结构的湟中大厦的确是一大建筑物。“湟中大厦墙体的建筑材料用了当地烧制的青砖,还用了一些罕见的花岗岩砌筑。西宁解放后听说是在这里接受敌人投降的。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这里还开设了一家名为‘共产主义姊妹商店’。”李逢春老人说。在那个年代,铺设木地板和木质的楼梯,以及电影院过道地面铺设的多边形紫红色砖和观众木质椅子,加上外墙用石粉刷的湟中大厦的确是当年西宁的象征性建筑物。

  青海人民剧院:一座有代表性的剧院

  在任何时代,精神生活往往在人们的生活中都占有很大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文化设施建设逐步提高,青海人民剧院和青海剧场的修建就是一大证明。在高层建筑林立的今天,它们看似苍老了许多,没有了昔日的风貌。可是,对20世纪50年代的西宁来说,这两座建筑物是很显眼的。还好,今天我们还能一睹它们的风采。

  对于青海地方史颇有研究的李逢春老人退休后依然忙碌,利用大多数时间搜集和整理青海地方史的文献,出版各种青海地方史著作。在他工作之余,才腾出一点时间向记者讲述了老西宁这两大剧院的身世。“位于西大街的青海人民剧院初定为‘西兰京剧院’,后来改为‘青海人民剧院’,以演京剧为主。1954年7月开始设计,一年多后建成,这项工程是我省规模较大、时间较早、设计较好的一个代表性的剧院。观众厅为矩形平面,有池座、楼座、门厅和舞台。这个剧院在20世纪70年代改造后,成为了可以表演戏剧、播放电影等多功能的剧院。”

  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当年利用传统手法、仿西洋古典式简化、平面规整的青海人民剧院,虽然观众没有多少,但它是老西宁的见证,是西宁曾经一座有代表性的剧院。位于五四大街的青海剧场也如同青海人民剧院,1957年设计建造后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今天依然风姿卓越。

  西大街:西宁旧城区最为繁华的地段

  已过花甲之年的严永麟老人的老家就在今天的大十字附近,从小在这一带长大的他目睹了街道的变迁,说起旧城区的街巷道路,老人知道东至大十字、西自西门口,长六百多米的西大街是西宁旧城区最为繁华的地段。

  西宁旧城区以大十字为中心,形成了东南西北4条主要街道,可是由于坐落于西大街北侧的省政府,使得这一条街道格外重要。采访中严老说:“我小的时候记得今天的水井巷老人们叫水眼头,互助巷称为石巷,民主街也叫官井街。西大街那个时候是沙石路面,道路两旁有下水道,马路两旁的店铺出售各式各样的货物。以前这条路叫西门大街,土路。好像到了1957年,为适应市区建设街道拓宽了,路面铺设了水泥。20世纪80年代后,铺设了沥青混凝土路面,两旁的人行道也加宽了。”

  ■记者手记

  年末的日子里,《第1阅读》以整理记载西宁发展的历史、挖掘古城历史文化资源、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为宗旨,陆续刊发了几篇反映老西宁的报道,反映了西宁一个特定时期的侧面和片断。

  今天,我们这座高原古城仍在不断变迁、日新月异。值得欣慰的是,那些搜集整理青海地方史研究的学者,他们珍藏了一张张西宁的老照片,脑海深处留有街道的旧貌。从他们言语当中可以体会旧城区生活的艰辛,从他们快乐的表情里可以察觉今天生活的美满。4期的采访终于结束了,记者在感受西宁昨日旧颜的同时,也憧憬美好的未来,因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足以证明这座城市的生命力。(作者:祁万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