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博士匾为何挂进祖祠?立匾祭祖的背后(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5日09:54 东南早报

  

博士匾为何挂进祖祠?立匾祭祖的背后(图)

   立匾之争

  12月20日,南安官桥岭兜村梅岭张氏村民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祭祖仪式。这场仪式之所以引人关注,是10多方镌刻有博士、硕士姓名的匾牌在一阵锣鼓鞭炮声中挂进了张氏祠堂

  他们当中,有人获得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国西北大学的博士学位,也有人拿到了厦门大学的博士学位。另外还有人分别是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云南大学、同济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高校的硕士。他们涉足的领域包括物理、医学、法学、经济等,有的人还取得了一定成绩。

  “上匾不是说想上就能上的,否则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张氏宗祠立匾事项负责人张金锄说,他们首先制定了上匾标准,凡是梅岭张氏子女、媳妇(不论国籍),凡荣获权威部门正式承认颁授的博士、硕士学位者,才能上匾悬挂在宗祠内进行褒扬。

  “挂匾不是陋习,而是为了鼓励教育,也为了扩大岭兜村的知名度。”岭兜村村委会主任张金泽说,当初经村委会几次讨论,征求村民意见,才定下立匾之事。

  

博士匾为何挂进祖祠?立匾祭祖的背后(图)

  “给硕士、博士挂牌匾,给后代树立榜样,也可让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说,‘你要努力学习,以后在祠堂里挂个牌匾,也给家里人脸上争光呢’。”最先提出立匾之事的79岁村民张梓棉老人如是说。

  不过,也有人认为,高学历不等于大贡献,如此挂匾,与不少地方炒作的为高考状元立碑有相似之处,用这种形式光宗耀祖并不一定恰当。

  泉州市委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硕士、博士挂匾,出发点是为了倡导教育,但古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类的观念太过绝对,也不值得提倡。“如果用其他更好的形式来提倡教育,那也未尝不可。”

   事起“玩笑”

  12月23日上午,在官桥镇岭兜村供销社门口,一群老人正在暖阳下聊着天。

  “他有个妹妹就是博士,让他带你们去祠堂看看吧。”听说记者来了解博士立匾入宗祠的事,一个村民指着坐在长凳上的一位老人说。

  “不知道门是不是锁着呢?”这位老人站起来,走在前面给我们带路。老人叫张梓棉,今年79岁。路上,他说,给村里的硕士生、博士生在祠堂里挂牌匾这件事,还是缘于去年祭祖大会上他的一番“玩笑话”。

  

博士匾为何挂进祖祠?立匾祭祖的背后(图)

  去年农历十一月二十,是岭兜梅岭张氏家族每年的“祭冬”日。那天,村里宴请岭兜村张姓子孙———65岁以上的男丁,不管是本地或者到外地谋生的。

  “那天敬老宴上,除了我们村里的,还有迁到程安、安海、安溪等地的,只要是65岁以上的男丁,都回来‘祭冬’。”站在祠堂的正厅,张梓棉张开双手,划了个大圈,“密密麻麻地坐满了人。”

  “当时,我抬头看到上面挂着‘举人’、‘进士’牌匾,突发奇想。”张老先生说,他就和在座的族人开玩笑,以前举人、进士也不过十年寒窗,“考个举人、进士也就读10年的书,现在的硕士要读19年的书,最起码也相当于以前的举人;博士则要读22年的书,可相当于进士。”

  “我就向大家提出来,按照以前的标准,现在的博士、硕士也可以进入祠堂。这样可以鼓励我们的后世子孙勤奋读书,成名成器。”张老先生人说得十分兴奋,他说,当时所有人都拍掌称好,“对呀,对呀,应该这么做。”

  张老先生说,当时大家都很热烈地响应,因为这个家族除了先祖是南宋时的进士,后来一直到清朝宣统年间才有2个举人。

  

博士匾为何挂进祖祠?立匾祭祖的背后(图)

  “七八百年间都没出个人才,大家说起来也都不好意思。”大家感叹以前的衰落,又想想现在考上重点中学的孩子寥寥无几,都觉得该想个办法,应该鼓励后代努力进取,才能够光宗耀祖。

  “给硕士、博士挂牌匾,可以给后代做个榜样,也让家长们可以教育孩子说,‘你要努力学习,以后在祠堂里挂个牌匾,也给家里人脸上争光呢’。”张梓棉说,当时这件事情就这样讨论起来,而且他还把这个想法跟村委会说了,跟祠堂管理人员也提了出来。

  “其实当时也是跟大家开玩笑,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同意。”张老先生高兴地说,并且他有个妹妹,曾取得美国一所大学的博士学位。

  “能够在祠堂挂个牌匾,那是家族的荣耀啊!”

  村委通过

  “进士匾举人匾纪先贤积善,大学生中学生看后裔扬光。”

  这是竖立在张氏祠堂大厅立柱上的一副对联。

  “梅岭张氏迄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了,古上祖宗有进士、举人,我们不应该让历史断裂。前有古人,后应该有来者。”岭兜村村委会主任张金泽谈论起了张氏家族历史渊源。

  

博士匾为何挂进祖祠?立匾祭祖的背后(图)

  南宋宁宗期间,河南光州人氏弥皋进士出身,到晋江担任知府,后不满官府腐败,辞官归隐,路经官桥,见山岭梅花遍开,便在此定居,繁衍后代。始祖弥皋公的进士牌匾还高悬在祠堂大厅的正中央。

  “祖辈上就相当重视教育,但后来教育一度陷入了低谷。”对于祠堂内悬挂的三块祖辈上的进士、举人牌匾,张金泽觉得很不够,“梅岭张氏已经有近800年的历史了,从这里出去的张氏海外子孙至少也不少于4万人。”张金泽说,近年来,岭兜村得到了华侨的大力资助,水泥路修好了,小学中学也都得到了重建。2000年以前,连续几年,村里孩子没有一个考上南安一中,但最近几年,每年考上一级达标学校的学生占考生数的30%。村委会也一直在考虑如何让村民们更重视子女教育。

  去年的祭祖大会上,张梓棉老人看似玩笑的一番话,让大家眼睛一亮。何不给博士、硕士们立匾呢?经过村委会几次讨论,征求村民意见,立匾之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当时村里有人担心这是在搞封建迷信,但我不这么认为,挂匾不是陋习,而是为了鼓励教育,也为了扩大岭兜村的知名度。”张金泽说,村委会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筹备立匾事项,但此事自始至终也没有向上级部门汇报过。

  

博士匾为何挂进祖祠?立匾祭祖的背后(图)

  悬匾祖祠

  经村委会以及祠堂管委会同意,事情最后确定下来,就在今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公历12月21日)举行挂牌匾仪式。

  据说,那天的仪式十分隆重。几天过去了,挂匾仪式还被村里人津津乐道。在锣鼓鞭炮声中,博士、硕士匾额被挂上了墙壁。仪式后,村里65周岁以上的老人还享受了一餐“敬老宴”。梅岭中学和梅岭中心小学的两位校长也受邀参加了当天的仪式。“村里很久没有这么隆重的事情了。”张梓棉老人挥舞着手臂,向记者比划着当天祠堂的盛况。

  村里请来了舞狮队、戏班,还有南音以及乐队也来助兴。仪式一开始,在祠堂的正厅,张姓子孙从第24代到第32世孙,九世同堂,身披红绶带,排成双列,跪着叩拜先祖。张梓棉是第27世孙,他也是跪拜先祖的后代子孙成员。

  祠堂外,则围着全村以及从外地赶回来的族人。祭拜后,再将做好的牌匾一块块挂上去。

  “当时我们还请了中学、小学的校长来参加,也想请考试第一、二名的学生过来,不过校长是来了,学生没有来。”张老先生说,大家就希望激励孩子们上进,让他们以这些前辈为榜样。

  祠堂里,挂有1块“进士”、2块“举人”、5块“博士”、8块“硕士”匾。其中有一对博士夫妇,还有一个女博士。博士夫妇的牌匾上刻着“龙凤呈祥”。牌匾上男的在左上角刻着五龙戏珠,下方则刻着龙门,寓“鲤鱼跃龙门”;女的则刻着五凤朝牡丹。

  “上匾不是说想上就能上的,否则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张金锄说,张原本负责张氏宗祠的管理,筹备立匾事项,他也成了负责人。“我们首先要制定上匾的标准。”

  “女子是否可以上匾?海外张氏子女是否算在内?张氏的媳妇是否也算呢?”张金锄说,“立匾,村民并没有争议,倒是制定标准时,村民们有过争议。”

  但争议也很快得到了解决,从今年元宵、清明开始,制定好的征集通知便连续开始发放。

  记者看到,在这份关于征集梅岭张氏后裔硕士、博士学位挂匾的通知上如是写道:

  “梅岭张氏自宋宁宗迄今近八百年……经研究决定,凡吾梅岭张氏子女、媳妇(不论国籍)。凡荣获权威部门正式承认颁授硕士、博士学位者,我宗祠理会将制作匾额悬挂于梅岭张氏宗祠内,以之褒扬。”

  “请获硕士、博士学位者,将学位证书、个人简历、通讯方式及地址附上。”记者见到了一叠学位证书的复印件,征集人选方面,筹备小组制定了方案,以防假冒。

  村委会还决定给两位大力资助家乡发展的华侨立匾“乐于英才”。“正是有了这些‘乐于英才’”人士,才会有英才的产生。

  “现在来看,效果很好,听说一些乡村也准备仿效我们,举行挂匾。”张金锄笑着说道,接下来还准备继续挂匾,三年或五年一次。

  上匾当事人说——出发点是好的

  华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照东博士在梅岭度过了小学、初中。由于离家乡较近,12月20日那天,他作为受表彰代表参加了当天的挂匾仪式。

  “对于挂匾,我觉得出发点是好的,就是倡导尊师重教,鼓励读书。”张博士说,“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在农村,读书是一条比较现实的道路,机会对于孩子们是平等的,能否出人头地,主要看自己能否踏踏实实地用功读书。挂匾可以给学生们树立一个榜样。”

  张博士认为,这次挂匾给他另一个感受就是人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往挂匾,是要仕途中人,封官加爵,荣归故里。这一次挂匾则体现了人们从权力崇拜到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转化。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次上匾的都是硕士、博士这样的知识分子了。”

  以前,一些地方曾传出,在文庙为高考状元立碑,引起较多争议。张博士认为挂匾之事与此不大一样。主要在于地点不同,文庙是一个儒家文化的缩影,全社会关注的地方,比较敏感,而这一次在村里的祠堂悬挂牌匾,意义也不大一样。

  另外,张博士还认为,挂匾的选择人员一定要严格,现在硕士、博士越来越多,一些人甚至是花钱买来的文凭,如果金钱就能成为文化的替代品,那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

   当地学校反应——对教育是种促进

  “仪式那天,学生们有上课,没有被要求停课去参加。”梅岭中心小学校长陈清贫说,“对于这样的挂匾活动,我本人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陈校长说,村干部也是花了很多心思策划出了这个仪式,悬挂上硕士、博士匾可以给学生们树立榜样,鼓励家长们重视子女教育。

  “这种挂匾形式是比较少见的,不要用迷信的眼光来看待,应该说是有积极作用的。”陈校长说,今后有团队活动的时候,准备带小学生们去祠堂走一走。

  当天,梅岭中学的学生们没有参加挂匾仪式,“其实学生们也都知道这么回事,家长们都会对孩子们说起。”梅岭中学校长吴为培说,这种活动对教育应该是一种促进,家长们会对孩子说,“好好读书,什么时候你也能挂个牌匾光宗耀祖。”

  “这算是一个创新,打破了以前挂匾的陈规。”吴校长说,这几年来,村里的教育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村里人集资修建学校,这在以前是没有的。

   部门说法——提倡更好的形式

  “在我看来,在农村祠堂举办此类挂匾仪式,是不值得提倡的,但也没必要反对。”

  泉州市委文明办一负责人认为,挂匾或多或少还有封建传统的影响,如果要鼓励教育后代,不一定要选择这种形式,还有其他更好的形式,比如很多单位、学校的成果展,将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成果展示的形式列于祠堂,同样会对子孙后代形成良好的教育鼓励。

  他认为,将硕士、博士挂匾,出发点是为了倡导教育,但古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类的观念太过绝对,也不值得提倡。“如果用其他更好的形式来提倡教育,那也未尝不可。”

   专家说法(1)——传统意识较深

  (泉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学教授陈桂炳)

  挂匾受传统的影响很大,古人光耀门楣的传统意识在农村还是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农村祠堂挂匾,应该正面看待,它有利于形成读书氛围,鼓励家长们重视教育。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教育,学子十年寒窗苦读,中了举人、进士,都会奔走相告,挂匾留念。

  以前有过文庙为高考状元立碑的争议,这种由社会自发组织的活动,也应该是无可厚非的,只是立碑或挂匾因流传时间比较长久,应该慎重些。

  专家说法(2)——没有必要跟风

  (泉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研究会会长陈日升)

  一个村庄、家族这样做,总的来说是好事,不过其他地方也没必要跟风。毕竟现在已经没有科举制度,祠堂里的举人不会增加。

  作为一个家族,借鉴传统表彰新时代培养的“硕士”、“博士”,这是尊重知识的一种表现。以这样的方式鼓励后人勤奋上进,希望家族中出现更多人才,是对传统的突破。并且女性也可以进祠堂,打破了“男尊女卑”的传统,是新社会的新事物。

  不过,现在的硕士、博士与古代的举人、进士不可相提并论。以前三年全国才出几百个举人、进士,现在一年就有几十万硕士生、博士生,他们所掌握的学识和所取得的成绩无法比较。

  从鼓励的角度来说,如果后人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做出了实质性贡献,村里、家族为其树碑立传,才是真正的鼓舞后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