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汪老已乘黄鹤去 两岸犹闻破冰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5日09:58 南方都市报 | |||||||||
社论 2005年12月24日上午7时,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 90年的人生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怀,留在公众记忆中的,最多最浓的还是汪老在海协会
汪老儒雅睿智,久任要职,1985年退居二线后仍关心国家统一大业。14年前,海协会成立,76岁的汪道涵以其高德重望出任会长;13年前,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识”,成为进一步商谈的基础性准备和不能变更的原则;12年前,举世瞩目的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这是海峡两岸授权的民间机构最高负责人之间的首次会晤,确立了两岸民间正面接触、协商对话的机制。7年前,第二次“汪辜会谈”在上海举行,双方达成了包括两岸继续进行政治对话及汪道涵应邀访问台湾的“四项共识”。就在汪老束装就道前夕,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使两会交流的基础不复存在,汪老无法将大陆同胞的问候带到台湾岛内,此恨绵绵。今年1月辜振甫去世,汪老发出“天若有情,亦有憾矣”的感慨,从此“汪辜会谈”成绝响。 两岸打破僵局以来,常有一种急功近利非统即战的力量试图破坏,但是总有一种更有韧性更有耐心的力量在坚持:我们始终是一家人,我们不必搏出你死我活,误解和敌意可以通过沟通消解,具体的矛盾可以具体地解决。在这种力量的坚持之下,从隔绝到互动,从互动到协商,从协商到未来的融合统一,我们看到两岸关系正在以良性的方式向良性的方向发展。而汪道涵,正是这一坚忍力量的倡导者和代言人。 追忆汪道涵,无法绕过辜振甫。汪老上海市长任内,赴美国参访时邂逅辜振甫先生,相见恨晚。两位老人以开明的胸怀、温和的理性,拉开了两岸和谈和解的序幕。历史不能想象,如果当初会谈的是两位激情后生,两岸今天境况将会如何。并非惟有老人家可以耐心平和,只是汪辜的儒雅之风、清明之智,确是他人无法企及。这风度智慧背后,要有人生的阅历、经验的沧桑,要有深厚的国学修养、沉淀的民族情感,更要有耐心又坚定的和平信念,淡然又执着的统一理想。这样可遇不可求的人格力量,施展在历史大趋势大动力之中,是必然中清亮耀眼的偶然,或者是偶然轻轻开启的必然。 从现象上看,两岸关系复杂纷乱,究其要害根本,一个信念非常简单:两岸都是中国人,不能分开。对民族的认同,不同于对政党政府的认同,它来自共同的历史、共同的记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历史记忆、语言文化,是政治形态无法改变的,也是浅浅海峡无法切断阻隔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汪辜二人的彼此欣赏才别具意味。他们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不仅是他们胸怀气度的根源,也是他们互相认同互相欣赏的基础。所以他们的互相认同,是两岸互相认同的缩影。两岸共享一样的民族文化,两岸同根同源,两岸都是中国人,不能分开。 正在过去的2005年,是海峡两岸互动最活跃的一年。春节两岸首度包机直飞,春天连宋来访破冰和解,夏天纪念抗战唤起共同记忆、民族情怀,冬天台湾市县选举传达正在转变的民意。从民间亲情、经济、文化交流,到政党间的对话沟通,海峡两岸的良性互动,正在突破民间层面,尝试官方话语,逼近长期冰冻的政治领域。 就在希望萌动的这一年,为两岸打开协商之门的两位老人相继离去。年初辜振甫去世时,汪道涵在致信中写道:老友永逝,精神长存。云海遥念,思绪无限。在汪老别世的日子,我们感伤他的离去,感激他的贡献,感念他的美德。然而云海思绪依旧迷惘,追怀之后更重要的依然是,要让逝者的精神永存。平和、理性、耐心、开明、务实,这是汪道涵的精神;以文化的亲和力融化政治的隔膜,以同过去的记忆照亮同未来的信念,这更是汪道涵的精神。 本版个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专题:汪道涵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