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唱唱跳跳,南粤无处不欢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02:26 人民网-华南新闻

  每天成千上万人参与的广场、社区文化活动,是广东一道瑰丽的群众文化风景线。

  日前,当记者来到占地面积逾5万平方米的东莞大岭镇大岭山广场,发现广场的一侧举行的“大岭山镇新世纪杯女声歌唱大赛”,吸引了众多群众驻足欣赏。来大岭镇打工的陈先生告诉记者:“这里可以免费欣赏节目。有时看见自己厂的人在台上唱,很亲切,工友们在下面就使劲地鼓掌。”

  在广场的另一侧,记者看到跳集体舞的几个方阵,跳舞的大多数是年轻人,和着欢快的节奏,变换着舞姿。外来工姚廷园已是满身大汗,见记者好奇,他停下来,一边抹着头上的汗水,一边大声地对记者说:“有空我就会来跳舞,既锻炼了身体,又结识了新朋友,不用去打游戏机啦!”

  大岭山镇的广场文化折射出广东的群众文化建设。近年来,广东省不断加大对群众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实施“山区文化建设议案”、“南粤锦绣工程”、“全省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已基本形成了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广东18个县(市、区)迈进了国家级文化先进县(市、区)行列。

  走进东莞市的另一个小区东泰社区,记者在会所里看到,有人在打太极拳,有人在唱卡拉OK,有人在练舞蹈等。该社区居民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移民,他们在东莞创业、置业,社区浓郁的文化氛围,让他们找到了归属感,最终成为“新东莞人”。一位阿婆说:“我刚来时,很寂寞,推开门不知找谁聊天好,后来,我找到居委会,参加了社区文化团队,晚上就去打腰鼓,天天很开心。”记者在东莞市所见所闻,正如东莞市委副书记黄双福所说:群众文化活动已呈现举办常态化、组织社会化、运作市场化、打造品牌化的态势。

  东莞的群众文化活动正是广东群众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广东各地创造性地推出一系列群众文化建设工程,如广州市实施的“金穗工程”,深圳市福田区建设的“一公里文化圈”,佛山市南海区创建的“桂花艺术工程”,湛江市开展的农村“三文”活动等等,有力地促进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

  而整合民间文化、地方特色人文资源,成为广东发展群众文化的新亮点。河源弘扬客家文化、恐龙文化,茂名打造“冼夫人”文化,韶关构建丹霞文化、珠玑文化,肇庆着力经营包公文化和龙母文化。这些活动,既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又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的活动载体。

  广东“三下乡”活动,更是把先进文化送进千家万户;广东省群众音乐舞蹈花会”、“广东少儿艺术花会”、“‘星海之声’万众歌会”等重点群众文艺活动坚持不懈;广东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网,更是探索了建设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路子;广东省财政从2004年到2010年,每年拨出专门经费,用于培养、引进群众文化人才。目前,广东省已基本形成了业余文化团体、专业和业余文化艺术人才、群众文化工作人员相结合的群众文化队伍。

  舞台搭起来,歌儿唱起来,舞儿跳起来,“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节日有庆典、人人都参与、无处不欢乐”,成为了广东多姿多彩基层群众文化的生动写照。

  《华南新闻》(2005年12月26日第三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