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孩子稚嫩的声音让我们的心颤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02:38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周文天 陈辉楠 发自云南责任编辑 李道权

  西盟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思茅地区西部、怒江山脉南端,是中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怀着对佤族“司岗里”传说和对“阿佤人民唱新歌”的向往,记者20日从上海飞抵云南昆明开始寻访七娃。

  虽然在抵达云南之前记者对西盟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象,但当真正面对他们的时候,记者的心还是彻底受到了震撼。七个孩子身上有一种共同的特点:大眼睛,黝黑的皮肤,性格有点内向,学习成绩都很好。虽然他们还很贫穷,但是他们都渴望学习,他们的眼睛里都有着和生活在我们这个城市中的孩子不一样的阳光和清澈。

  没来得及欣赏美景就很快感受到震撼

  没来得及欣赏昆明的美景、品尝昆明的美味佳肴,21日上午记者便匆忙启程去思茅市。一路上有点紧张,盘山公路蜿蜒曲折,汽车就像一艘在大海里乘风破浪的航船,左右摇摆,还要担心山体滑坡,用了六七个小时,完成了570公里风尘仆仆的行程。

  但记者心情的都比较好,有说有笑。从零下三摄氏度的上海一下子切换到亚热带的思茅,记者感受到了当地的温暖。

  22日上午9时,在思茅市团委的帮助下,记者搭上一辆夏利车。车很快就进入了大山,行驶在沿江公路上,车窗外的景色把所有的困意一扫而光。在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一边漫山遍野开满了艳丽的野花,一侧是旱季里依然奔腾不息的澜沧江。但路况越来越糟糕,有塌陷区、落石区,心里有点悬。

  尽管我们在来之前,已经对西盟的贫困孩子有了自己的想象,但当我们在22日晚上见到第一个孩子叶花帮时,我们被彻底地震撼了。

  没有像样的衣服,没有冬天的衣服,只有拖鞋,没钱吃早饭,没钱买肥皂,更奢谈什么玩具。“不吃早饭,饿吗?”我们真不忍心那样去问。“饿。”慢慢从她嘴里发出的带有稚嫩的声音,刺痛了我们的心。只需要5角钱就可以解决一个孩子的早饭,但她没有,不仅她,整个学校80%的孩子都没钱吃早饭。

  在民族小学里,你可以看到成群的孩子,赤脚走路,还有部分孩子穿着大人的衣服,瘦小的身材根本撑不起已经掉了纽扣的宽大衣服。

  

孩子稚嫩的声音让我们的心颤抖

  12月23日,云南省思茅市西盟县,叶花帮正和同学在一起。早报记者 金立旺 图见到了不可思议的平静与安详

  为了拍摄全家福和拿户口簿,我们第二天一早带上叶花帮回到她的家。通往老县城的路全部是碎石盘山路,非常颠簸。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车子开始进入了云雾之中,司机不得不打开大灯。浓浓的云雾舞动着轻飘的身姿从车窗钻进车内,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便都挂满了一层露珠。

  但没想到,叶花帮晕车太厉害,一路上呕吐不止,脸色有点苍白,我们觉得太对不起孩子,有点残忍。司机说,主要是孩子平时坐车少,不适应。这天有点小雨,天气阴冷,司机沈云悄悄地给叶花帮买了件毛衣,但她还是觉得冷,我们脱下外套盖在她身上。

  走进村寨,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座依山坡而建的简陋的草楼,许多村民穿着简陋的传统佤族服装,蹲坐在自己的家门口。有的在抽烟,有的在聊天。看到有陌生人到来,他们没有惊奇,只是向我们投来善意的微笑。而孩子们身着简单、破旧的衣服,赤着小脚,跑来跑去。

  到了叶花帮的家,我们真正感受到什么叫贫穷,比我们想象中还要贫穷,草楼内很暗,常年不灭的火塘冒着一缕细柔的烟火,吊在上边的锣锅被熏得漆黑。不用电,没有锅灶,没钱买油烧菜,味精是最奢侈的调料。

  火塘静静地冒着烟,落后的耕作方式与贫困的生活,使得草楼在寨子里显得最为简陋,这一切都让我们震撼。这里贫穷的人们,他们过早的布满沧桑皱纹的脸上,写满不可思议的平静与安详。

  中午吃饭,尽管司机还是请我们吃生态鸡,但我们没有太多的食欲,总想起那一幕幕的情景,那一双双无奈的眼神,那一张张清瘦的脸。

  叶花帮端着饭碗,离桌子远远的,自顾吃饭,却不主动夹菜,司机说这是佤族孩子的习惯,都是大人主动分菜,我们就不停给她夹菜,她会朝你微笑。

  离开时多了几分失落和惆怅

   接下来又见到了岩雪、娜稳等其他几名孩子,他们的家境都差不多。但这些孩子身上有一种共同的特点:大眼睛,黝黑的皮肤,性格有点内向,学习成绩都很好。我们接触到的所有的孩子都非常的快乐,虽然他们还很贫穷,但是他们都渴望学习,他们都很有教养,他们的眼睛里都是那样的阳光和清澈。

  在城市生活的人看来,清山绿水很美,但对一辈子生活在山沟里的他们来说,大山就是天然的障碍。例如西盟每天只有4辆中型班车去思茅市,交通非常闭塞,仅单程车票就需50多元,这对他们来说是笔不小的开销。生活来源依靠传统的耕种方式,还要看天吃饭,如果不是国家大力支持教育,直接拨款免收学费,很多孩子将面临失学危险,这对原本贫困的西盟来说,无疑是透支未来。

  在这里,你可以明显感受到关注教育的种种细节,“扫除文盲,脱贫致富”等类似标语随处可见。现在接触很多西盟的人们,他们都有这样的观念:只要还能供孩子读书,再苦再累都要让孩子读下去,没有什么比教育更重要的了。

  佤族人民虽然经济贫苦,但他们很好客,倾其所有招待客人,一定要喝竹筒酒,还唱祝酒歌,虽然他们是用佤语唱的,我们听不懂,也没有人翻译,但是我们仍然从他们的脸上,眼神里,看到佤族人民对客人的尊重与友好。

  在这里,佤山又向我们走进了一步,或者说,我们进一步走进了佤山,走进了佤族人的生活和心灵。

  在西盟的两三天,我们几乎一直在路上颠簸,从清晨一直到夜晚,下雨,还弥漫着大雾,天气变凉,或许因为劳累,我们中一位开始受凉了,有点水土不服,24日发烧,呕吐多次。

  经历了六天的采访与拍摄,我们有过激动、有过伤感、有过欢乐、也有过艰辛与劳累。当我们离开西盟佤族自治县时,心里却有了几分失落和惆怅。

  25日上午,汽车开上山路,一眼望去,就是川流不息的勐梭河,被长满了毛榉的大山夹在中间,蜿蜒向东流去。倚窗而坐,望着远去的河水,回想着在西盟佤族自治县的所有的经历,告别与我们朝夕相处了很多天的朋友,我们的泪水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别了,阿佤山的人们。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