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记住,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农民工生存状态备忘录第3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02:46 人民网-江南时报

  编辑同志:

  读了近日江南时报刊登的来信《撇下孩子不是因为我们心狠》,思绪万千。记得在大学时期的一场话剧演出中,我在其中扮演一个农民企业家,具体的情节已记不清楚,但是那次导演设置的服饰却记忆犹新,穿着一身蹩脚的西装,一条不相称的领带胡乱地套在脖子上,还有一个难听的名字叫什么二狗的。其实这种情节是屡见不鲜的,在很多影视剧中,农

民、民工和所谓的农民企业家都是以这种形象呈现在舞台之上,被高高在上的文化人所重构着,似乎他们生来就是卑污不堪的。

  还有就是更加令人可耻的,“你这个农民”,原来“农民”已经变成一个骂人的称谓。不久前的天涯论坛上有个著名的帖子,一个叫易烨卿的“高贵的上海人”,强调着自己的身份和表达自己对农民、民工、乞丐的鄙夷,“这个民工,他竟然连世界上最穷的国家的土人都不如……观念这么落后!鄙视他!”或许他们足够有鄙夷农民的资本,住着洋房,穿着名牌衣服,吃着山珍海味,而农民们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而丑陋地生活着,天壤之别的差距使易烨卿们有着天然的优越感和居高临下的态度。然而,似乎他们没有想到,正是他们所鄙视的民工们创造了他们的生活,而他们在享受生活时却丝毫没有感激。

  无论如何我们应当承认,农民千百年来在社会底层生活,在很多方面还处于蒙昧之中,因而从上世纪初以来就被新文学作家们用“国民性”所批判着。从这些启蒙主义者眼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民急需启蒙和开化。八九十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农民无论在物资还是精神生活方面,都被整个社会上层所抛弃了。农民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整日翻土坷垃也填不饱肚皮后,只能背井离乡抛家舍业地走到城市挣一点血汗钱,虽然他们在创造着城市的繁华,却要承受城市人的白眼,在某个时期或许还要被当做盲流遣送回乡。

  于是,农民逐渐变得可笑起来,在影视剧作中被无情地演绎着自己的弱小的命运,被侮辱和被损害着。其实在影视剧作中,农民在城市中遭遇的尴尬,城市人在农村未免不会遭遇,这实际上仅仅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却被表现为下层的农民遭遇上层文明时的无知、无能和愚昧。易烨卿等城市人也在这些影视剧作中重新建构着自己眼中的农民形象,把他们想象成那个不好的样子。而易烨卿们却没有想到,以他们的逻辑来看,他们也并非纯种的城市人,以上海为例,土著的上海人现在并不多见,更多是移居上海的外地人,只是易烨卿们或许先到了几天暴发罢了,他们身上也承载着上溯一两代农民祖先身上的为他们所鄙视的东西。他们只能是数典忘祖,自我取笑罢了。

  我丝毫没有谴责城市人的意思,只是想让大家正视一个现实。一、城市人也是从农村而来;二、城乡二元的体制造成了现实差别,是农民的奉献才有了城市的文明;三、不管城市人多么文明,起码要有一种怜悯的心;四、还是想想邓小平的那句著名的话,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

  南京随园王永春

  《江南时报》(2005年12月26日第二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