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所学校60元教学经费 山村小学难撑现代教育之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03:55 新桂网

  -南国早报记者罗素玲

  核心提示:一个教师、几名学生、一所学校,20多年过去了,学生一批批从山里走出山外,老师也从青年变成了中年。可是学校仍旧是单调的“粉笔+黑板”,老师也从未外出参加过培训,学校只开语文、数学两个科目。从做教师那天起,韦老师就希望为村里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但这个愿望至今未能实现……目前,柳城县还有

10余所这样的教学点

  山里的太阳落得很早,下午4时,依山而建的兰垌小学早已没有了阳光。五六名年龄不一的学生在教室里做作业。既是校长,也是教师,还兼任保育员的韦有权,从20米开外的村民家里快步走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今天的课上完了,我去村里走一走。”韦有权只有3名学生。为了不让教室太空,他将村里的6名五六岁的小朋友收入教室跟读。韦有权的家就在村上,18岁高中毕业之后就在这里教书了,现在已教了21年,那间20平方米的教室就是学校的全部财产。

  被“2008奥运”难住的教师

  兰垌小学是柳城县古砦乡汶炉小学的一个教学点。这里距离汶炉小学有四五公里的山路,每到春夏季节,山路就经常被大雨冲毁,行人的安全很难保证。兰垌教学点也因此在近年“撤点并校”的行动中得以保存。

  “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时候,我也教过4个年级24名学生。”韦有权说起他的教书历程,总是非常自豪。

  因为20多年来,村里每个孩子的启蒙教育都从他这里开始。大部分孩子都是到上小学四年级时,才会走出大山,到山外的汶炉小学就读。

  韦老师把自己的责任看得很重,他从当老师那天起,就立志要为村里培养出几个大学生来。他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严格,首先从书法开始,认为一个人一生最易显露自己有没有文化的,就是字写得好不好,因此他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刻苦练习。

  12月20日下午,记者走进他的学校——由村民集资与政府拨款共同建成的一间20平方米的平房时,最耀眼的,就是黑板上那一手苍劲有力的楷体粉笔字。

  黑板是固定的,5年前村民建这学校时,在前后正中的墙上再涂上一层水泥,然后涮上黑色油漆而成。黑板的左边写了20道两位数的加法作业题;右边是“北京”、“早晨”4个字。

  韦老师说,他在教小朋友“北京”时,学生给他出了一道难题:什么是“2008奥运”。“我真的解释不出来。”韦老师为难地说,他已经按课本上的“北京是中国首都”这样的知识给孩子们讲了,也告诉了他们“奥运”就是运动会,但孩子们一直追问他“为什么叫‘2008奥运’”。他也很想给孩子们详细地解答,可他自己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做老师21年,他从未参加过培训,因为他要外出,学生就得放假;也没有订过教辅资料,因为学校根本没有这笔开支。课本上有什么,他就教给学生什么。

  “奥运”对于兰垌这个小山村的确是个新鲜词,他们了解外界只有通过电视,但很多人家都没有,韦老师家的电视机也是近几年才买的。不过,他们看电视只看那些古装戏、武打片,没有人看新闻,因为看不懂,更不知道“奥运”是什么了。但孩子们很敏感,最近奥运吉祥物出来之后,“北京奥运”、“2008奥运”这几个字,他们从电视节目中记了下来。

  他也想过去查资料,可他只有一本自己读书时留下来的《新华字典》,字典上也没有解释。问村民更没有用,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来的老老少少,数他最有文化。不过,韦老师说,这样的难题学生很少出。平时学生问的问题他基本上都能解释。教了21年的语文、数学,不用备课他就能给孩子们上课了。除此之外的音乐、美术、体育等,在难题出现之前他就避开了:“我不会唱歌,怎么教音乐?连篮球都没有,我怎么教体育?”这些课都没有开,学生当然不会发问。

  下一页第[1][2][3]页

  编辑:韦怡 作者:罗素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