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孙德朗搬家(体验·大时代·普通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05:44 人民网-人民日报

  

孙德朗搬家(体验·大时代·普通人)
“那就是我的新家!”

  徐元锋/文杨新跃沈乐洵/摄

  “屋里小半间,头顶能望天,四世同堂住,睡觉肩挨肩”———沈阳、鞍山、抚顺、本溪,集中连片的棚户区,是压在辽宁老工业基地千家万户心头的一块石头。2005年,辽

宁省启动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工程,计划用2到3年的时间,完成806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涉及24.8万户、84.4万人。经过努力,今年年底前,全省近10万居民乔迁新居。

  12月24日一早,积雪包裹的沈阳笼上了一层薄雾,日头半遮半掩,直到中午才奋然一跃,世界也随之敞亮起来。

  孙德朗的心情恰似这天气。沈阳市皇姑区,一间10米见方的“趴趴屋”(小平房)里,老孙盘算着该将哪些东西带进新家。搬家公司的师傅一早就到了。作为沈阳市皇姑区寿泉街道的回迁户,54岁的银行内退职工孙德朗算是熬出了头。1978年住进小平房,冬去春来,当时不觉得条件差的房子如今已变成了棚户区———“这时代变化真是快!”老孙忍不住念叨。

  今天,一家人将告别暂时落脚的出租屋,回迁新居。灰炉子、火钩子,老孙放下又拿起来,有些舍不得。

  “那玩意儿以后用不着了!”老伴吴淑荣一旁催促道。

  “是呀,上了楼,有暖气,这烧炕的家伙什也该扔了,以前冬天可真少不了嘞!”老孙笑嘻嘻答话。

  “可不是吗!平房里没暖气,冬天就靠烧火炕,每年过了‘十一’就得预备煤,周末还要劈柴火,到了下午做饭的时候,家家房顶烟囱里冒白烟,远看老壮观,住里头的人才知道遭的啥罪!”吴淑荣说。

  “不过一家人挤在炕上,倒是挺暖和。”老孙“强词夺理”。

  “去你的吧,这屋里本来就没空,搁个炕,再摆上几件家具,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直爽的吴淑荣把搬家公司的师傅也逗乐了。

  车发动了,从出租屋到回迁地,不过两站地。为了这两站地,老孙家等了28年。

  新房子在六楼,67平方米。以前住平房,老两口和儿子、儿媳、女儿,满打满算不到15平方米。“按规定应补给50平方米,超标准交了一笔,加上装修的钱,又添了几件家具,一共花了6万多。”老孙对搬家的师傅说。老伴在一旁打趣道:“钱是花了,这回元旦你也不用跳窗户了。”原来,1996年元旦沈阳下了一场大雪,在银行结算忙了一夜的老孙回到家,发现大雪封门,娘儿几个都出不来了,他也只好从窗户里跳了进去。

  “这钱花得值。我在这里住了52年,天天提心吊胆的———棚户区里小巷子进个人还行,消防车就甭想了,万一哪家不小心,就得火烧连营!”老街坊刘素清赶来串门,这时候插话道。

  “说的是啊!以前家里住棚户区,儿女们都不愿领朋友到家来;自己出了门,见着老同事也总觉得腰杆不硬。现在啊,走路有劲了,说话底气也足了……”吴淑荣笑着搭话。

  一家人忙活着,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儿子往门上贴着“福”字。在沈阳工业大学读大二的女儿要去参加英语考试,吴淑荣赶紧打着了煤气灶,给她做饭。“等到女儿成家了,这日子还得强。”

  《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6日第十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