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错位与“出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06:13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西部印务基地崛起锦江的启示

  本报记者严斌王若冰

  思路决定出路。只有在思维上“错位”,才能在竞争中“出位”。

  每天凌晨,中国西部印务产业基地——锦江区印务基地内都是一派繁忙,车辆来来往往,将一张张新闻纸运到千家万户,一大早就给市民送上一顿精美的精神食粮;而对于成都众多的诸如楼盘开发商而言,印务基地则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实惠——一年前,要印刷较精美的铜版纸,还必须到广州。而现在不用跑那么远了,在成都就可搞定,少了来去奔波之苦不说,成本也减少了三分之一。

  印务基地是锦江区三大工业旗舰(印务、烟草、生物制药)之一,它的成长壮大过程,正是锦江区工业披荆斩棘,脱颖而出的生动再现。而在即将到来的产业发展年中,锦江印务更将演绎一出精彩的大戏。

  思路

  商贸“一枝独秀”对整个区域经济来说,就是“跛脚经济”!工业强区的提法在锦江区历史上无先例,产业选择从何破题?

  破传统

  立特色

  一谈起锦江区,就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春熙路、盐市口。商贸,锦江区一枝独秀,春熙路、盐市口日进斗金,百年东大街流金淌银。这也给锦江区的干部群众带来了不少荣耀,然而,2001年春夏之交,时任区长的白刚走马上任锦江区委书记后,一瓢冷水从天而降:“‘一枝独秀’固然好,但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而言,这也是短腿,是残疾,是跛脚!而且,用发展的眼光看,商贸对经济的拉动力,对财政的贡献力,都还远远不济。工业才是拉动经济暴发式推进的引擎,也只有通过工业的强力推进,才能更好地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面貌。”

  话虽这么说,制约干部群众的“观念瓶颈”短时间还难以突破。有人向白刚提出质疑:“商贸服务业”在全区产业中占据了80%,产业格局呈三、二、一的结构,这不是经济学家为之推崇,全国各地都在为之实现而努力奋斗的吗?难道锦江区要无视经济发展规律,走回头路?再者,发展工业,土地是出让,每亩最多也就五六万元钱,而处于中心城区的锦江区寸土寸金,如果搞地产开发,少则也是上百万元一亩,将上千亩房地产开发的土地换成搞工业,政府的收入要损失数十亿!“不正面回答这些问题,形成共识,强力推行将适得其反,难见实效。”白刚坦率地说。

  从自身而言,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看似合理,但锦江区是建立在水平低、总量小的基础上;房地产业固然好,但是一次性买卖,是在做“减法”,发展工业虽在土地上收益较少,可是一待投产,对财政的贡献率非同小可,是在做“加法”,甚至是“乘法”。从横比中即可寻依据——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工业,短短几年时间,异军突起,经济总量领先所有区(市)县。“工业强区,商贸立区”,一番全区干部群众的脑力激荡后,决定了这一全区前进的发展方略。它在当年的区委全委会上,获得一致通过,写入了未来几年锦江发展的规划之中。

  发展工业,全区人民形成共识。而在工业的产业选择上,锦江区比别的地方多了几分谨慎和智慧。

  “工业强区”写入了报告,编进了文件,但如何着手,从何破题?区委常委会开了一次又一次,在高新技术产业风起云涌的时期,常委们绝大多数坚持锦江工业也要走高新技术产业的路子,尤其是发展IT业投入不多,产出颇丰。但是,东面是地处龙泉驿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面是成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左右夹击,没有任何经济实力和政策优势的锦江区如何与之抗衡,在夹缝中求得生存?

  “区域经济的要义便是特色经济,特色就是竞争力。锦江工业要想在强手林立中杀出一条血路,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找准自己的优势,实行错位竞争,走特色之路,才能有所作为!”白刚信手捻来的一个实例,既形象也生动——锦江区当初在发展医院时,一些同志赞成搞大而全的综合性医院,但是,这个绝大多数同志支持的方案最后被否定了。“在华西医大、省医院、市一二医院龙盘虎踞的中心城区再发展综合性医院,无异于以卵击石。”锦江区的医院最终选择了走专科之路,事实证明,成都骨科医院、锦江区妇产科医院、牙科医院,生意出奇红火。发展的关键时刻,白刚的一席话让全区干部群众看到了锦江工业的未来美好前景。

  思路决定出路,工业发展之路豁然开朗。锦江发展工业有自己的优势:全区报业林立,两张党报、四张强势的市场类报纸都矗立在辖区,各类杂志品种繁多,每天,仅送往全省各地的报纸就达数百万张。发展印务产业,并把它做精,做强,做优!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再加上错位竞争的发展思路,本身就成功了一半。

  招商

  为了将思路变成现实,求贤若渴的锦江区有“三顾茅庐”式的“壮举”,也有“一月拆迁”的“传奇”——

  破常规

  立效率

  博瑞公司是入驻锦江区印务产业园的第一个企业,在锦江区印务产业园内,短短四年时间,博瑞印务公司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发展到现在西部地区首屈一指的印务大鳄,拥有世界先进的德国科普特生产线、法国高斯环球70型轮转生产线,日印报量超过60万份。投资1.2亿元的二期项目投产后,印量还将翻一番。但在当时,为引来这个领头雁,锦江区干部12次登门招商。

  2001年,由于发展场地的限制,原在城中区的博瑞印务公司准备搬迁。当初,公司在考察了几个地方后,基本选中了一个地方,那里厂房齐备,设施齐全。然而,正在这个时候,不知从哪儿得到博瑞印务准备搬迁的消息,以原锦江区区长陈智为首的招商团来到了公司,言谈不多,只希望博瑞印务到锦江区工业园区去看一看。此后,工业园的工作人员也数次登门,盛邀公司负责人到园区考察考察。一个月时间,锦江区派出的招商团竟是12次登门,其中陈智就去了三次。

  盛情难却。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厂长刘白闲暇之余,开车顺便到锦江工业开发区逛逛。刘白的到来,引起了锦江区领导们的高度重视,书记白刚和时任区长的陈智都来到了现场。书记、区长的到来也并没有引起刘白的投资兴趣,因为这还全是一片居民房,至少也有200多户,村委会也矗立在这里,同时还刚刚修建了一个皮革厂。为宽主人们的心,刘白故意出了一个难题——如果开发区能够在一个月内将这里的房屋全部拆迁,并通上自来水和拉上一条专用电线,博瑞印务公司就搬到这里来。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一个月之内,我们一定拆迁完毕,将地块交给博瑞公司。”尽管白刚和陈智明知刘白肚子里卖的什么药,但仍当场就对刘白做出了慎重承诺。随着千金重诺,一场紧张而激烈的拆迁战役赓即打响——送走刘白后,白刚和陈智当即就召集了工业区管委会和当时的琉璃乡负责人召开现场会,会上,工业区管委会和琉璃乡负责人立下了“军令状”:一个月内不拿下拆迁任务,引咎辞职。

  一份辛劳才有一份收获。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为了引来企业快速落户,白刚和陈智及工业区管委会和琉璃乡负责人的拆迁工作人员连续几天都奋战在拆迁现场,有时甚至熬到了深夜。对拆迁户一家一户走访,苦口婆心的劝说,深入细致的宣传,付出了难以言说的艰辛。

  “可以说,那是我们这些年来拆迁战中最神速、最漂亮的一次。”现在回忆起当时拆迁的情景,锦江区国土局局长的雷兆和春熙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峰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当时两人分别任琉璃乡副乡长和工业开发区副主任)。两人介绍说,白刚当时提出“要如期完成拆迁任务,必须要采取乡镇干部包组、村组干部包户、党员干部带头的做法,实行阳光推进,人性化操作。同时要一家一户摸清情况,做到户户心中有数,特别是家庭困难户要给予必要的帮助”,在这一要求下,拆迁人员进居入户,一家一家宣传政策,一家一户了解情况。

  拆迁户刘大爷长年生病,家里十分困难,唯一的儿子都30岁了还没有结婚。当白刚和陈智到他家摸情况时,他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为其子小刘找个工作。看到刘大爷家的特殊情况,白刚当即就答应下来。第二天,他亲自出马,为小刘联系工作,但是,小刘既没有文化,也没有什么技能,一连联系了好几个单位,对方都委婉地拒绝了,好说歹说,市中心的一家公司答应接纳小刘到公司当保安。不过,小刘却并不领情,认为上班离家太远了,他不愿意去。白刚没有就此甩手不管,他再次出马,找熟人解决难题,当琉璃乡辖区的一家公司知道白刚找工作是为解决一位既不沾亲也不带故的农民后,大为感动,这家公司破格接纳了小刘到公司当库管,每月有500元的收入。白刚的行动让刘大爷感激涕零,这位曾经的拆迁“钉子户”不但主动拆迁走了,而且还帮助拆迁人员宣传拆迁政策,带动了一大批人主动搬迁。

  为了拆迁,那一段时间,大家没有一个星期天,没有一天按正常时间下班,晚上11点钟下班,就已经算是早的了;为了接通自来水,工作人员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在新成仁路下打通了一个通道,从皇经楼村接来了自来水;高压专线从琉璃场镇接来……一个月之后,当刘白再次来到这里时,现场景象让他大吃一惊,先前的农房、村办公楼等都已不见踪影,眼前已是一片平地,自来水专线、高压专线全部到位。

  君子无戏言。初步协议就在现场签订。四个月之后,占地60余亩,总投资2.4亿元的博瑞印务公司在锦江工业园区落成。

  背景

  中国西部印务产业基地的筹建,是成都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成都工业聚集发展,实现产业配套和产业链发展,打造具有成都品牌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在要求。基地坐落于省级开发区——锦江工业开发区,规划控制占地面积5.6平方公里,先期占地1.2平方公里。目前园区进驻17家企业,投资额度达20亿元。基地目前拥有国际最先进的CDP直接制版系统,德国海德堡M600商务轮转机、法国GOSS公司环球70型双面八色胶印轮转机等。

  引资

  印务行业投资大、收益慢,许多印务企业都不敢贸然出手。怎样让印务这个“长不大的孩子”长大?

  破单一

  立组合

  博瑞的到来,让锦江印务园区迈出了第一步,随后,川报印务接踵而至。两大印务企业印刷业务基本涵盖了成都和周边地区报纸的印刷,每天印刷的报纸超过150万张。

  园区如襁褓中的婴儿,一天天成长,但是,新一轮的挑战也如约而至。许多人提出了这样的看法:服务半径是印刷业的硬伤,虽然眼下红红火火,很快它就将饱和,永远也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此话不无道理,由于运输成本问题,你的服务质量再高,逐利的商家也不会舍近求远,不计成本千里迢迢到你这里来印刷。

  “由此及彼,服务半径对本地企业来说是‘硬伤’,对远在广东等沿海地带的印刷企业难道不是‘硬伤’?为什么成都的很多企业还不远千里到沿海去印刷呢?那就是成都的印刷企业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不能印刷精美的画册!我们要引进更强实力的印刷企业,扩大印刷领域,将印务园区做得更强,更精!”白刚的一席话,给一些在此时感到迷茫的干部开了一剂良方。

  心动不如行动。围绕印务产业的招商力度迅速加强。但是,招商引资并不是一帆风顺,招商人员连日奔波,跑的印刷企业不下10个,但都以失败告终,没有一个有投资意向。招商人员百思不得其解,难道印务行业真的就是长不大的孩子,永远都只能扮演着一个小儿科的角色?

  “没有一个不愿做大做强的企业,没有投资意向的根本原因是投资资本还不具备。印务行业投资大、收益缓慢,实力尚未到位的印务企业都不敢贸然出手。政府要从解决企业难题着手想办法,有的资金雄厚,有的技术强,何不通过嫁接的方式,几家企业组合,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关键时刻,对印务行业已是颇有研究的白刚再次提出思路。

  白刚开出的良方果然奏效。为支持东调,成都军区印刷厂决定搬迁,经与锦江区多次磋商,企业准备搬迁到锦江印务园区,但是,企业资金有限,进一步发展非常受限制。带着军印厂的困惑,印务园区的招商人员走进了四川新华书店集团和成都九兴印刷包装有限公司。让招商人员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次的招商出奇的顺利,三方一拍即合,共同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成立四川新华彩色印务有限公司,在印务园区修建一个占地98亩的彩色印刷中心。新华彩印落户园区,其国际先进的印刷技术,满足了目前市场上所有报刊杂志的印刷质量要求,同时,新华彩印还带来了全省教辅教材的印刷业务。

  随后,华侨集团也花开印务园区,华侨集团将印刷链延伸到了外包,同时计划“迎娶”日本富士,带来富士印刷生产线,增加印刷品种。几经组合,国际最先进的CDP直接制版系统、德国海德堡M600商务轮转机、法国GOSS公司环球70型双面八色胶印轮转机都进入锦江印务园区……

  后记

  锦江区没有止步,在印务园区发展上又使出了一个又一个妙招,印务园区前进的道路也越来越宽——为继续延伸印刷产业,锦江区又提出了“大印刷、大文化、新聚集”的战略,在印刷产业链上做足文章,该区着力发展印务产业的上下游产业,包括物流和油墨、纸张等等。该区引进了四川印广物流有限公司,已有47年发展历史具有现代印务机械研发技术的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科技产业园落户印务园区,一个销售油墨、纸张的大市场也即将建成投入运行,大型综合印刷中心、特色包装装潢印刷中心、印刷设计与人才培训中心、印刷物流配送中心也正在建设中……

  2004年12月28日,锦江印务产业园区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日子。当天,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学忠到印务产业园区视察后,对基地和企业发展予以了充分肯定,希望基地和企业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作出表率,总结出经验。也就在这个月,中国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在锦江印务产业园区正式挂牌。

  如何做出品位,做得更精?这又成了锦江区思考的又一个问题。白刚介绍说,在即将到来的产业发展年中,锦江区将发挥工业挑大梁的作用,围绕印务产业将有一系列漂亮的动作:包括印刷业发展回顾馆、时尚杂志印刷感受馆、食品包装印刷知晓馆、印刷机器研制展示馆……这些,代表印务基地文化品位的场馆在产业发展年中将诞生。

  采访手记

  突破自我

  其实,从工业本身而言,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就高、精、尖而言,比照全市其他地方,锦江区都不能称之为“最”。但是,从锦江区印务产业为代表的工业发展来说,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首先是与时俱进、知耻而后勇,敢于突破旧的观念。有人说过,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我。商贸业锦江区“一枝独秀”,但在锦江区的眼中,“一枝独秀”一定程度上就是残疾,短腿、跛脚,如果没有自我否定的胆识和魄力,就不会如此自我挑战。

  其次是善于利用优势,突出特色,找准切入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锦江区的工业起步比兄弟区县晚,如何在夹缝中杀出一条血路,异军突起,尤为重要。以区委书记白刚为领导的区委、政府一班人从实际出发,从辖区的产业谋划中,决定走特色工业的道路,突出了比较优势。

  最后是将招商视作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诚信务实的作风以及创新的工作方法。为了引进企业,锦江区的干部12次登门,其招商诚意可见一斑,而在印务产业招商中,该区又创造出了“嫁接”的办法,实现了企业的发展梦,也增强了园区的实力,一石多鸟。

  对比锦江区,有些地方怨天尤人,认为是自己没有地域优势,没有资金实力,干工作也就没有了激情,其实,说不定就是抱着金饭碗还浑然不知,只要没从实际出发,不勤于思考,自身的闪光点又何能发现,脚下的路又怎么会有特色呢?有的地方工作因循守旧,干任何事情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搬硬套,没有创新的思想,工作自然也就难有成效了。

  这些,就是我们关注锦江区印务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