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就业 服务到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06:30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锦江区通过多种方式力促群众就业(续)

  核心提示

  ■以“家庭创业”活动为载体,因地制宜,多渠道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开办投资少、易创办、见效快的创业项目,努力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广泛的就业平台。

  ■“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锦江区巧妙地把培训、就业与市场进行结合,引入有实力的企业,将农民的培训与就业和企业进行捆绑,政府也给予相应的支持,探索出了一条农民新居集中区就业的新路。

  ■采取土地入股,农民当股东,农民到自己的土地打工,当打工仔,农民自己开铺子,当了老板,实现多条腿走路,为农民多种途径增收。

  创新一

  家庭创业 搭建新型就业平台

  我叫李孝龙,今年42岁。1998年,我从一家国有企业下岗回到了家中,每月仅有100多元的生活费。突然从曾经让人羡慕的国企工人变成了失业人员,巨大的落差让我无法适应,回来后一连几天我都闷在家中不愿出去,茶不思饭不想,只是呆呆的发神。可是这个家还得维持下去,孩子的上学费用还得照交,日子还得照过,成天这样呆在家中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总得为今后的出路想想办法吧。不得已,我只得重新开始在外面找工作,从送报员到公司业务员,工作找了不少,但都干得不长,有的工作因为自己文化不高不能胜任,有的呢又因待遇太低难以长久,就这样零敲碎打的干干停停,转眼就混到了2005年,这时由于家庭的拮据以及生活琐事,我和妻子已离了婚。在最困难时,万般无奈之下的我来到了社区,希望能找到一个适合的工作,社区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我。在了解到我有电器维修技术时,他们向我介绍了目前街道社区正在大力开展的家庭创业项目,并鼓励我用自己的双手开创出自己的事业。

  自己创业?这个可是我以前想都没想过的,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以前从没有做过类似的工作,一点经营的经验也没有,再说还有资金、房屋、客源、办证、进货渠道等等这些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解决?我当时十分犹豫,为打消我的顾虑,社区书记和主任以及劳保站的同志多次登门来到我家中,为我出主意想办法,分析市场前景。经过他们耐心细致的工作,在深思熟虑之后我终于下定了决心,走自己创业的道路,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也为广大的社区群众服务。

  为了帮我开设起这个电器维修店,社区和莲新街办给我很大的扶持,社区专门拿出了面积达22平方米的服务用房给我作为经营场所,并承诺在创业的初期房租费给予全免,不仅如此,街道劳动保障所还积极为我办理各类优惠政策,包括再就业优惠证、小额无息贷款以及我已中断的社保参保问题。街道社区的关心让我十分感动,我也暗下决心一定好好努力工作,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大家。

  4月18日,我的李记家电维修店开张了。在随后的几个月中我用自己掌握的技能认真努力的工作着,对每一位前来维修电器的社区居民都热心接待。对那些低保人员,我仅收取材料费,特别困难的低保残疾人连材料费也予以全免。对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我还实行上门服务,并免收安装费。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工作,目前我的维修店已走入了正轨,家庭窘迫的经济状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由于我曾经也是失业人员,所以我深知他们生活的艰辛。为此,在我的维修店经营走入正轨以后,我还积极地吸纳帮助其他失业人员。在6月份以来,先后有四位社区失业人员在我这里接受了就业培训和实习,我把我所掌握的知识都毫无保留的教给了他们。目前有两位已留在了我的店上跟着我一起创业,其余两名现在也成功的在外就业。

  今年7月,我的家电维修店作为莲新辖区家庭创业的典型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表彰,《成都锦江》、《成都日报》等媒体还对我的创业故事进行了报道,区委书记白刚还亲自到店上来看我,并详细询问了我的经营情况,勉励我好好努力,用我的成功经验带动其他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摘自锦江区家庭创业群众的发言稿

  据了解,“家庭创业”主要是家庭成员开展的就业活动,争取让他们都掌握一、二项技能, 有了技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在“家庭创业”活动中,锦江区广泛征集创业精点子,汇集成了一本书籍,让全区创业的群众进行借鉴,同时,该区设立了200万元“家庭创业基金”,还为创业家庭提供小额贷款,在税收上也酌情减免。目前,锦江区已经建起“家庭创业”个体344个,带动就业人员705人。

  专家点评

  经济学专家、川大客座教授、市政府参事王进博士:

  “家庭创业”是一个非常实事求是的创业方式。干任何事情都有不同的方式,但最切实际的方式才是最有效的。锦江区在家庭创业中,不是让大家都去搞高科技等一些不切实际的办法,而是通过群众力所能及的方式,群众最贴身的方式,让大家一跳起来就能达到的方式,解决大家的就业问题,这是贴进民情,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创业活动中,还让社会各界都出“创业金点子”,并将这些“金点子”汇集成册,通过集思广益,收到了很多群众能够干,喜欢干的创业点子,并让大家自己选择其中一个点子进行创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不是强加给大家,这种方式切实有效。

  创新二

  政企联手 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不用愁

  “我们这也是上岗了啊,只是工作灵活一些罢了,政府每月还要给我们发100多元的社保补贴呢。”现年32岁的冯成英对现在的工作方式很满意,自己有时间就到社区去缝制衣服,其余时间就带娃娃,自己可以支配时间,反正缝衣服是记件。

  冯成英现居住在成龙路街办花香苑社区。说起自己的就业之路,冯成英一脸都是辛酸。冯大姐以前是一位农民,由于自家的土地被统征,冯大姐成了一个城里人,并集中安置到花香苑居住。安居还要乐业,虽然冯大姐住上了高楼大厦,可一失去了土地,自己也就失业了,一家人就靠着政府给的一笔安置费过日子。

  坐吃山空。眼见着安置费逐日减少,今后的日子咋过?冯大姐决定自己出去闯一闯,但是,她只有初中文化,又没有任何专长,求职谈何容易,每次走进求职场所,都吃了闭门羹。无奈之下,冯大姐只能继续在家带孩子,偶而出去打打杂工。

  冯大姐是农民集中居住区的一位典型代表。政府将农民的土地统征后,集中进行安置,这些农民的就业就成了一个大问题。这些问题,政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集中居住区的农民不能实现乐业,这就违背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初衷,就不能体现‘三个代表’!”锦江区将解决集中居住区农民的就业问题作为了全区就业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要求全区各级、各部门都要想办法、出主意,解决集中居住区农民的就业。

  “我们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出口,而且是供不应求,我们很早就想扩大生产规模,但资金投资较大,目前还存在一些困难,因为修建厂房、购买设备,还不是一个小数目。”一次,锦江区委书记白刚到位于成龙路街办的红果制衣厂调研中,偶然得到一条信息,红果制衣厂希望能扩大生产规模,但是由于资金难题,一直未能实现。“制衣厂要扩大规模缺资金,我们何不变通一下呢?集中居住区的农民都住上了楼房,房屋较宽敞,如果制衣厂对这些农民进行统一培训,合格后,制衣厂再将原材料分发给农民,按照厂里提供的标准,由农民在家里自己进行缝制,厂里再记件回收,这样不就解决了厂里扩大生产规模的资金难题,农民实现了就业,一举多得了吗?”白刚灵机一动,想出了这样一个金点子。白刚的“金点子”得到了红果制衣厂的认同,并决定立即进行合作。

  金点子的实施得到了农民们的拥护,农民朋友踊跃报名,参加红果制衣厂的培训,冯成英就成了第一批接受免费培训的农民工之一。在培训中,锦江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红果制衣厂进行了对农民的劳动培训补贴,同时,购买了20多台缝纫机送给培训合格的农民使用。

  “我们现在就业非常灵活,照顾家庭、就业两不误,多好啊。上过月,我通过缝制衣服,有了800多元收入,而且自从我实现就业后,每月政府还给我了134元社保补贴,多好啊!”冯成英高兴地说。

  据了解,通过这种政府和企业联手的方式,花香苑社区一共有50多位农民实现了就业。

  专家点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明泉:

  这是就业方式的一种新探索,是灵活的,是琳琅满目的。这种方式不只是发挥一个企业的作用,或者单纯是政府的一厢情愿,而是通过市场这个杠杆,将政府和市场这个杠杆紧密联系在一起,政企联手,有机融合,对农民进行培训,达到的效果肯定事半功倍。

  创新三

  拳脚并用 就地转化农民成“四有新人”

  “现在的生活比起以前,真是大不一样。”这是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二组村民魏光秀逢人就爱说的一句话。魏大姐目前是成都维生公司的一名护花工。她家的3亩土地都入股进了维生公司,自己成了股东,每亩土地每年要拿1500元的租金,年终还有保底分红。上个月,魏光秀在维生公司领了610元工资,她掰指头算了算,对笔者说,现在的收入,比以前家里的收入翻了一倍多,“全托了土地流转的福啊”。

  青瓦白墙,飞檐回廊,绿树成荫,在位于红砂村村委会正对面100米开外的“万花园”内,院子里坐着两桌打牌消遣的游客。房屋的女主人陈记萍正捧着一个崭新的水壶,忙着为客人们端茶倒水。“这段时间冷,生意不是太好,但每天还是有100多元的纯收入。”

  魏光秀和陈记萍都是红砂村的农民,不过,在锦江区推进一体化过程中,农民土地进行了流转,实施农业产业化,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休闲产业。两人经过培训后,都就地转化,干起了新工作,要么成为农业产业工人,要么成了老板。魏大姐将自家的土地出租了,自己当了股东,再到出租土地的公司打工,成了打工大嫂,家里又摆了茶铺,自己还当着老板呢,“算起来,比以前,我家的收入可是大不一样啊,有了土地租金,自己打工还有一笔收入,开茶铺,收入就更多了,同时,政府还给了社保补贴,自己也没有后顾之忧了……”陈记萍更是特别,将土地出租后,自己到公司打工,最后看别的村民搞餐饮发了大财,自己也利用自家的房屋,搞起了餐饮,生意蒸蒸日上,现在已经是红砂村有名的餐饮老板了。

  据了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打造“五朵金花”过程中,锦江区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施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休闲产业,不但让全体农民得到就地转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大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不搬迁一户农民,也让农民享受到了城里人的现代生活。农民成了人人羡慕的“四有新人”——有股金、有工资、有房租、有社保。

  专家点评

  王进博士:

  有一本书叫《穷爸爸 富爸爸》,书中就说人一生经过四个角色,从一个打工者最后逐渐到当跷脚老板。锦江区推行的这个政策,将有助于群众在同一个时期,同时扮演这四个角色。你想,居民将自己的商铺进行出租,自己就是房东,是老板,自己再在里面打工,自己也成了佣人,如果将房屋入股搞经营,自己也成了股东,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就地解决群众就业,筑起了一道道提高群众抵御风险的防火墙。

  笔者手记

  创新造就成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干任何工作,都必须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锦江区将就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而且,通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群众就业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家庭创业”,政企联手,多条腿走路,这些,都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使众多的群众实现了自己的就业梦。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锦江区在就业工作中进行的创新工作并不是空中建楼阁,沙漠造绿洲,而是结合了自身实际,比方说,针对年龄较大的群众,就以家庭创业为载体,开办投资少、易创办、见效快的创业项目;对于集中居住区农民,就结合厂方需要扩大生产规模,农民有房屋,有劳力的实际,政企联手,帮助农民就业;而对于“五朵金花”的农民来说,他们的就业之路,已经成了全国各地争相学习的经典。

  走因地制宜的创新之路,造就了锦江区就业工作的成功。

  采写 严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