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个人炒汇魅力重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08:52 南方日报

  2006理财方略

  汇市

  外汇买卖已成为当前普通投资者特别是那些有外币储蓄存款者的重要投资渠道。新年外汇市场“有戏”吗?投资者要重点关注什么?中信银行广州分行分析师梅治信接采记者

采访时称,不但有戏,而且有许多机会等待投资者去挖掘。

  美元走强的动力将消失

  “尽管离今年结束还有几天,但可以肯定的是2005年是美元吐气扬眉的一年,也是欧元、日元、英镑、瑞郎节节败退的一年,是澳元由强转弱的一年。”梅治信综述今年外汇市场时提出,加元是非美元货币中的例外,目前对美元升至接近15年的高位,成为2005年第一强势货币。而备受全球关注的人民币也终于在7月21日一夜之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此后保持缓慢攀升态势,至上周结束对美元全年升幅接近2.5%。

  梅治信分析,美元2005年的上升,主要原因是美国联邦局公开市场委员会在今年的八次货币政策例会上马不停蹄地每次加息25个基点,合计提高基准利率2%,美国的利率从年初的2.25%上升到目前的4.25%。美元与欧元、英镑的利差分别从0.25%、-3.75%变为2%、-0.25%,而美元与日元的利差优势更是扩大到4%以上。

  由于当前美国基准利率已经达到4.25%的水准,未来在2006年加息的幅度将是有限度的。中信银行广州分行的分析师预计,明年美国可能还有两三次的加息举动,但到第一季度前后,美国的此轮持续近2年的加息就可能告一段落。

  另一方面,欧元在2005年12月1日已经启动了加息步伐。欧元区如果通货膨胀持续保持在2%以上的话,不排除欧洲央行会在未来逐渐加息。日本的通货紧缩情况在今年下半年已经出现明显改善,预计在2006年上半年可能结束,届时日本央行可能改变目前的零利率政策。

  2006年美国的加息空间不大,支撑美元走强的动力将会消失,赤字和经济增长问题将会再次困扰美元。美元的走势很有可能是先涨后跌。

  日元翻身的机会可能来临

  目前市场特别关注明年日元的走势,2005年是日元最惨淡的一年,对美元接近20%的跌幅创下了20多年来之最。但是日元不可能持续的贬值,一旦美元走弱,日元就失去了继续下跌的动力。因为日本的经济复苏已经出现,通缩也即将结束。尽管日本政府和日本央行关于是否继续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存在分歧,但这至少表明日本通缩结束已经为时不远,如果在目前零利率的基础上略微加息,日元翻身的机会就可能来临。

  炒汇热将卷土重来

  2002至2004年,美元持续下跌,让大部分的“炒汇”赚了个盘满钵满,但2005年美元对非美元货币单边大幅度上升,加上人民币升值,使得以“炒汇”方式进行外汇投资的投资者叫苦不迭。但有银行人士提醒,如果明年美元由强转弱,则“炒汇”的热潮将卷土重来。炒汇的魅力源自于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外汇市场是一个24小时不断变化的市场,变动越多,也就意味着机会更多;二是它是一个完全公平的市场,没有任何一个人、任何一家机构,甚至一个国家,能够操纵一个交易量如此庞大的市场;三是它是一个即买即卖(T+0)的市场,如果货币一天内上下波动频繁,则投资者可以反复操作,提高收益率。

  本报记者朱桂芳实习生胡慧

  专家提醒

  手中外币不要盲目结汇

  从目前看来,人民币明年仍然存在升值的压力,但梅治信预计人民币升值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投资者是否要把手头的美元、港币换成人民币则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宜盲目跟风。

  目前投资者换汇手续比较麻烦,而且也承担一定的价差。另外,尽管美国已经处于加息周期的后期,但美元的利率仍可能上浮,各家银行推出的外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将水涨船高。例如中信银行新一期的美元理财产品,一年期的收益率达到4.57%,比目前的人民币一年期利率2.25%高出2.32%,基本上可以对冲人民币升值的风险。

  除此,还有浮动收益型的产品,这类产品通常与利率、汇率等指标挂钩,约定如果相关市场指标在事先划定的区间内波动,就可以按实际运行天数得到一个较高的收益率。如果对汇率变化趋势判断准确,操作时机恰当,则此类产品的收益率相当高。但相反,如果判断错误,则收益率会大打折扣。因此,这类产品适合那些具备一定外汇投资知识、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

  朱桂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