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反思,从敬畏大自然开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09:28 南方日报

  国际时评

  远古以来,从“交感巫术”、“天人感应”,到祭天拜地、祈福消灾,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谦卑和惶恐,对灾害降临的忧患意识,或许是人类历史得以绵延至今的重要因素。以一句简单的“无知”来评价这种文化传统,是不恰当的。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今天的人类无需对灾难怀抱消极的宿命态度。问题是,技术不是万能的。敬畏自然的忧患意识仍然是人类生存延续所必须的文化传统。

  说起一年前的印度洋海啸,人们都会提到“海啸预警机制”。虽然造成灾难性后果的海啸发生的几率并不高,但对于沿海国家来说,之所以没有建立海啸预警机制,经费等其他问题深究起来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海啸预警机制所需要的经费远远低于海啸所造成的损失),缺乏忧患意识是根本所在。

  在自然灾害频繁的日本,情况就不同。忧患意识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点,这种国民性格或许同自然灾害多发有关,但另一面,忧患意识也使日本具有较强的灾害防范能力。

  将敬畏自然、防范灾害的文化渗透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是人类自救的正确选择。自然灾害以及由人为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暴雪、暴雨、台风、飓风、龙卷风、泥石流、火山爆发、酷暑、严寒以及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灾难,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发生。因此,防范灾害的意识必须置于国家和地区发展蓝图的重要位置。遗憾的是,灾害意识常常要靠边站。

  缺乏敬畏自然之心的另一个恶果,就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掠夺性改变,并由此遭到大自然灾难性的惩罚。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就以这次海啸来说,印度的环保科学家说,印度南部海岸的红树林,千百年来就是抵御飓风及其他海洋风暴的天然屏障。这次海啸中,一个渔村的172户人家得以幸免于难,就是因为那里的红树林植被茂密。但在其他地区,红树林因人类的肆意砍伐而急剧减少。

  从某种程度上说,失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人类自身最终是不安全的。

  孔世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