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做事 做好实事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01:56 人民网-华东新闻 |
长期在江苏排不上号的南京市乡镇企业,2002年以来,4年实现全市乡镇工业翻番。全市19家重点乡镇工业园区,以不足郊县2%的土地,集聚了20%的企业,实现了40%的经济总量,吸引了60%的新增投入和70%的到位外资。其中,南京市乡企局、中小企业局倾注了大量心血。 解决三个“怎么办” 面对体制软肋怎么办?南京市2003年成立郊县中小企业局,牌子挂在乡企局,而7个郊县的中小企业局有的独立,有的放在农办,有的放在发改局。 一件事情多个部门都来抓怎么办?全市13万企业,99.9%属于中小企业,95%又都是民营个体企业和外资企业,工商、经委、外经贸委等都是主管部门,更别说当地的区委区政府、县委县政府。 乡镇企业局和中小企业局的工作依据是《乡镇企业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职责是规划、协调、指导和服务,行政审批权和执法权一样都没有,面对无权的难题又该怎么办? 南京市乡镇企业局局长周宝康说,如果整天想着这些怎么办,那连觉都睡不着。要想部门不虚化、有地位,要叫别人把你当回事,只有自己尽量多做事。这几年,我们虚事当作实事做,小事当作大事做,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做,没有事就找事做,倒也忙得蛮踏实。 四方“游说”促发展 究竟做了哪些事呢?回答令人惊讶———“游说”。 南京市乡企局、中小企业局借鉴外国政府为帮助小企业争取好的生存发展环境而向有关部门“游说”的做法,要求各业务处室对企业情况明、数字清,了解企业想什么、要什么、发展当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然后上下左右四处“游说”。 其中,每年100多期上送市委市政府,下达各乡镇的《简报》,可以说是“游说”的第一方法。《简报》的生命力就在“简”,每期不超过3页纸,不说道理,只把具体事情说清楚。正是这样的“游说”,南京市乡企局充当了市领导决策的参谋。根据市领导对相关《简报》的批示精神,该局2002年会同有关部门提出进一步加快重点乡镇企业园区建设的初步意见,被市委、市政府作为13号文件下发,文件被基层称为政策“富矿”,县和郊区工业园区用地成本因此分别下降30—50%和50—70%。2003年至今,南京又相继出台加快郊县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等一系列文件,郊县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工业园区的发展有了更加宽松的环境。 “游说”的另一种方式是郊县“拜年卡”。每年局领导和处长们一个区县一个区县“拜年”时,都分别送上一份精致的“拜年卡”,内容不是简单的“恭贺”,而是简明列出这个区县中小企业工作的亮点,并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小小“拜年卡”起了大作用,最近几年区县主要领导都亲自出面接待听取意见,形成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合力。这两年,他们先后和高淳、溧水、栖霞、六合等郊县联合开展中小企业专题招商28场次,签约项目260个。 减少程序畅渠道 南京市委市政府今年5月出台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中有一条对乡镇重点工业园区十分利好的政策,允许园区拿出少量用地进行开发,所得收益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条款牵涉多个部门,运用程序比较复杂。 了解这一情况后,乡企局就主动协调沟通,达成操作程序上的共识,并编制成7个步骤的文件执行线路图,将条款和“线路图”一起用电子文本发送到相关部门和所有乡镇重点工业园区,让园区一目了然。利用政策,雨花经济开发区地块全部落实后净收益超亿元,迈皋桥创业园已经进入国土局窗口,马群科技园红线已划定。 按南京市政策规定,乡镇重点工业园区的企业自建生产用房基础设施配套费免交。免交的审批权在建委,而市建委并不掌握这些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要带着他们跑来跑去查看核实,很麻烦。为让企业顺利享受政策,乡企局与建委协商构建快速通道,两部门共建免交联系单制度。熟悉园区企业情况的乡企局负责核对并在联系单上盖章,企业只要拿了这个联系单就可直接到建委办理免交手续,大大减少了程序,企业对建委和乡企局的这个做法好评如潮。 共解企业“融资难” 融资难,是最让中小企业挠头的事。南京市乡企局引导郊县的中小企业部门成立2000万元资本金的担保公司,去年为企业担保贷款2.1亿元。今年前3季度已达3.2亿元。目前又与国家开发行江苏分行联系为区县搭建融资平台。11月,开发银行给高淳一期贷款3000万元,24家企业分获这笔贷款。同时,积极推动企业境外上市,目前已有3家民营企业上市,境外共融资20个亿。 南京市乡企局在帮助企业找钱的同时还帮企业卖产品,同样做得有声有色。他们组织中小企业参加“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暨对俄经贸洽谈会”、“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青岛中小企业APEC会”……把溧水的电真空器件带到南方;把江宁的贴墙纸带到东北;鼓楼的真空加墨机在中小企业博览会上被抢购,没买到的客户追到南京,并请求取得黑龙江省级总代理权…… 周宝康说,小企业缺少公共信息,我们有责任提供。以往企业去参展是“哄”着去,不仅不收任何手续费,布展会还要“倒贴”,现在只要一有信息就争着去,就是因为企业尝到了甜头。 《华东新闻》(2005年12月27日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