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2005职场:有人喜笑颜开迎新年有人愁容满面遇寒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03:20 东方网

  又到了辞旧迎新的日子,纵观2005年,IT、金融、广告等行业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势,为职场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气息。而房地产行业,在宏观政策、房地产商与广大购房者的博弈中,遭遇着多年来的“第一场雪”。

  中华英才网的统计数据显示,IT行业今年招聘得最多的当属高级软件工程师、支持工程师、硬件工程师、软测试工程师、项目经理等职位。其中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工

作和职业定位基本已经固定,总体比较稳定。年终岁末流动性比较大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中小IT公司因自身能力和公司发展前景,普遍感到“合适的人”———合适的工程技术人员,合适的技术、市场、研发、销售管理人员不好招也留不住,有的中小IT企业甚至以“能留住一年就是胜利”为目标。

  中华英才网专家认为,IT行业是高薪、高风险、瞬息万变的行业,这个行业不仅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为之“痴迷”,也吸引着一浪又一浪的风险投资。有发展、有投入、有前景,就需要大量的人才,同时,行业发展的创新性也使得人员流动、跳槽、裁员现象时有发生。事实上,跳槽、裁员并不代表某个行业发展脚步混乱或停滞,相反,有时它更能表明这个行业正在调整与变化中飞速发展。

  专家提醒说,对于进入的IT业年轻人来说,高薪固然重要,但是经验和创新能力更加重要,年轻人更要理性地规划自己职业发展过程,培养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当自身的职业素养提高、职业人脉和职业口碑建立后,“出人头地”自然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IT行业更迫切需求的是高素质职业化人才,而能真正为企业带来效益的人才,是需要经过数年的经验积累的。因此,耐得住周围的“喧哗与骚动”,理性做好自己的职业和人生规划,不盲目“跟风”,对IT界的年轻人来说,不失为持续发展的好办法。

  2005年12月10日,中国履行在加入WTO时的承诺,广告业全面向外资开放,中国广告业以近年均40%的增长速度,成为全球广告业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在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利润驱使下,国内广告公司与国际广告公司抢夺人才的战斗,已经出现白热化趋势。外资的涌入使原本就稀缺的广告人才更加珍贵,“挖墙脚”、培训新人的势头愈演越烈。外资广告公司财大气粗,为求发展往往不惜重金“挖人”,它们更多“猎取”的是拥有资深行业背景、具有开拓市场、挖掘潜在资源的高端管理人才。资深的广告人员,如客户经理、文案策划、美术指导、平面设计、项目服务等,几乎都是这些公司招聘需求席位上的“常客”。

  中华英才网的专家表示,目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这一行业,但至少需要有3—5年的时间“磨合”才真正能达到企业的需求。企业现在很难找到既熟悉本土广告业情况,又了解国际广告运作模式的人才,因此最为紧缺的也是那些专业化程度高、有工作经验、外语能力强的人。

  广告业开放之后,国外优秀的广告人才也将进入中国,竞争之下“不合格”的广告人会被淘汰。要想抓住机遇,从业人员必须全面完善自身的各项专业技能,夯实业务基础。广告人的创意、经验、外语能力是三大重要条件。有多年媒介从业经验,尤其是在外资企业工作的经验,往往能够从国际市场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具备很强的学习和抗压能力,还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客户服务精神。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开放,从业者与外籍人士沟通的机会越来越多,拥有较强的外语能力也是有志于提升自己个人竞争力的从业者必须重视的技能。

  与广告人才的“热度”相比,国内对公关人才的需求也不在话下。有数据显示,全球排名前20位的国际公关公司已有三分之二进入中国,且保持着15%以上的平均年增长率。行业的高增率长必将带动公关人才需求量的大幅增加。

  由于大多涉及对外业务,公关行业里最吃香的是拥有深厚行业背景、广博的知识和优秀的外语能力的精兵强将。在招聘人才时,企业都要求公关从业者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拥有新闻、市场、营销、社会学、国际关系、公关广告等专业背景,熟悉媒体运作或政府关系。大多数公司比较看重本土人才,毕竟公关的运作大多需要和本土媒体、政府打交道。公关人员由于经常需要接触不同行业的客户,因此需要不断充电学习,而创新能力也是高层公关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

  2005年,房地产业遭遇了多年以来“第一场雪”。中华英才网的数据显示,受行业的不稳定性影响,房地产业的职场需求也开始呈现“颓废”之势,尤其进入8月份之后,房地产的人才招聘一直在下滑,就业指数从8月份的1016.25点,滑至9月份的827点,接着再跌至10月份的809点。虽然近两个月以来,跌势有停止的迹象,但是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房地产业目前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建筑师、规划设计人员、监理工程师、财务管理与投资人员、项目经理、经验丰富的销售人员等。

  快速消费品行业被业内人士称为不折不扣的“不落”行业。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不断推出系列化产品、新产品、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而人才在竞争过程中的作用越发显著。

  快速消费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重点主要集中在销售和生产运营类人才。招聘人数最多的当属区域经理、销售部门经理、销售渠道经理、采购经理等。

  在以生产制造为主的快速消费品企业,职位需求主要包括维修技师、设备维护、操作工等一线技术员及项目工程师、设备维护工程师等,生产运营人才需要的专业主要涉及电器、机电一体化、工民建、食品等。

  据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首席代表布鲁斯·莫利预测,在未来10到15年,中国金融市场约30%的份额将由外资金融机构分享。什么样的人才更受外资银行青睐呢?外资银行优先选取的人才首先是外语水平高、熟悉国际金融业务并与客户建立了良好关系的人才;第二是比较熟悉银行业务,掌握电脑,特别是精通软件知识的科技人才;第三是中高级管理人才。

  进入外资银行需要通过三道关卡:一是语言关,外资银行对员工的外语水平要求很高,因为公司所有的文案都是用英文书写;二是服务意识,外资银行非常强调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员工每一次与客户的接触,都应该让客户有一个愉快的感受和经历;三是做事情的方式,外资银行鼓励员工主动地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来讨论,以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作。通过外资银行的“三关”者无疑是国内金融机构的顶尖人才。

  近年来,保险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在保险业高歌猛进中,保险行业人才队伍的短缺成为了发展的瓶颈。有数据显示,目前保险行业人才总量不足,供需只有1∶4的水平。据统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恢复保险业以来,我国保费收入已从1980年的4.6亿元猛增到2004年的4318亿元。同时高速增长的保险行业吸引着大批投资者进入,我国保险主体已由当初的三大家发展到现在60余家,保险中介更是迅猛发展到千余家。专家认为,行业规模的扩大,使得对保险人才的需求进入一个旺盛期。

  保险公司对从事这个行业的专业人才要求很高,加上保险公司相互之间有意无意的人才争夺,使得目前的保险业人才流失率相对于其他行业要高许多。虽然保险公司从未停止过增员,以弥补自然流失造成的缺口,但有经验者纷纷跳槽高飞,无经验者难以涉足也是不争的事实。“打造精英人”是近来外资寿险公司为首的保险公司最愿意提及的名词。各保险公司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逐步趋向高端。这种高端化、精英化的人才需求,也正体现了保险公司在不断提升其市场定位。

  中华英才网专家表示,许多外资保险公司目前愿意招收无保险从业经验者,有利于建立和贯彻公司自己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正所谓一张白纸好作画,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缺乏,是完全可以通过培训和实际使用获得的。随着投资型新险种的不断丰富与创新,已经对保险人才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开展银行、保险和基金相结合的业务等产品销售的时候,也更需要懂得理财规划的高端人才,才有可能结合客户个人或家庭的资产结构,提供最佳理财方案的设计与规划。打造精英人不仅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更好地开展服务,其中的优秀者还将兼有带领销售团队担负起开拓市场的重任。正因为如此,已经有不少保险代理人开始放弃简单的业务代理,向理财规划师的方向做着不懈的努力。

  有资料表明,物流人才目前已被列入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列,而物流规划人员、物流管理人员、物流研究人员、物流师全面紧缺。而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对外承诺,在未来短短几年中,我国将全面开放运输、货运代理及其他物流服务。看来,在近5-10年内,物流人才不仅会供不应求,而且还将大有可为。

  物流人才一般可分为三个层面,即操作层、管理层和战略层。基本操作层只需要在上岗前培训几天就可以上手,如库管人员、司机等,也许他们是需求最大的群体,但并非紧缺人才。管理层,指物流操作管理人员,熟悉日常物流事务管理、协调、计划制定等物流管理的业务人员。战略层,主要指高层物流管理人员,即核心企业与其商业伙伴的业务协同和标准制定者,能够通过业务协同和标准制定提升整个供应链管理协同效率。

  物流是操作性极强的工作,很多时候物流人员都必须亲力亲为,因此,有时他们也被称为“高级蓝领”。事实上,物流业更需要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备的人才。许多企业在招聘物流管理人才时,都需要硕士以上学历,3年以上管理经验,5年左右行业经验,最好有过在大型外企的物流部门工作的经验。由于“物流”这个名词在中国才刚刚出现十来年,能达到这样条件的人才实在太稀少了,所以真正能坐到物流管理职位的人才,薪酬也自然不会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