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充分认识农业的综合功能和独特贡献(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05:45 人民网-人民日报

  马启智

  内容提要

  农业为社会稳定提供物质基础,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渠道,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环节,同时也为科学技术进步提供了广阔空间。切实突出农业的基础产业地位,

充分挖掘农业的综合功能,加速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不仅是农村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耕地的大量减少和粮食短缺问题的相对缓解,忽视农业的倾向有可能重新抬头。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以及胡锦涛同志、温家宝同志近几年对“三农”问题尤其是农业生产、粮食安全问题的一系列深刻论述,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把握我国农业的定位,充分认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综合功能和独特贡献。

  为社会稳定提供物质基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吃饭问题永远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问题,粮食生产连续上了几个台阶。1990年以后,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超过4.5亿吨,粮食供求关系由长期供给严重不足发展到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创造了用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世界22%人口的奇迹,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这是中国农业的最大成就和最大贡献。

  冷静分析当前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我国农业最大的任务仍然是确保粮食安全。我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又是粮食消费大国。耕地少、人口多、水资源匮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粮食生产和供给的最大制约因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可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和水资源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而我国人口仍在继续增长,粮食消费量还会进一步增加,质量要求还会进一步提高。我国粮食生产和供给将长期面临需求总量增加和资源不足的压力,面临粮食消费升级和品种结构矛盾突出的挑战。我国的粮食安全必须立足于基本自给。因此,应立足国内,增加投入,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大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保障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减轻国内粮食生产的压力。

  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渠道

  农村劳动力就业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必然趋势。但由于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特殊背景,农业作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主渠道的地位在一段时间内还不会发生大的改变。目前,农业人口仍占全国总人口的60%,农村4.6亿劳动力中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有3.5亿人。

  当前,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国情等因素所决定,我国农业现代化走的是与其他国家不同的道路。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的;而我国则是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建设现代农业的。在这种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的特殊背景下,农业必然是吸纳农村劳动力最广泛、最有效的渠道。一方面,短期内城市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直接向城市转移的难度较大,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另一方面,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制约了他们向城市的转移。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发达国家农民已经达到12年—14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工业化、城镇化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农业仍是目前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渠道。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环节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不仅是人类的衣食之源,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环节。农业既与国土整治、动植物保护、环境工程等息息相关,同时又有保护自然、稳定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功能。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生态效益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到农作物和畜禽良种培育,从耕作栽培技术优化到低产土壤改良,从草地改良、水土保持到生态农业建设,从作物病虫草鼠害、畜禽疫病防治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从农业机械化到设施农业、精准农业,从旱作节水到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等,现代农业开发技术的生态功能更为突出,其良性循环、资源再生、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体现得更加充分。

  当然,以资源高强度开发、生产要素高投入为基础的传统数量型农业,在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历史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衰竭、生态退化、环境恶化等问题,农业的再生产能力受到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因此,现代农业建设更要突出生态功能,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从传统农业保障食物供给的单一目标向“生产、生态、生息”多元目标转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科学技术进步提供广阔空间

  一部农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的进步史。农业科技取得的每一次重大进展,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近代以来,农业技术的来源呈多元化趋势,除了农业生产经验和农业科学研究,工业技术成果已经成为农业技术装备的重要源泉,以机械力、电力驱动的大批农机具的引入以及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工业品的广泛使用,迅速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相关科技成果向农业技术体系的多渠道转移与渗透,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外部推动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制造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渗透,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带来农业科技新的革命,而且为整个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带动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域不断拓宽,正在从传统的种养业向微生物产业、食品制造产业以及新生物制剂产业拓展,既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食品与农产品加工,也包括了在新的社会需求和新的科技推动下的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和生物制药等新兴领域。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出现,掀起了生物制药领域的一场革命;以农用动植物为载体的生物反应器技术,也为农业向生物制药领域的拓展提供了渠道和机会。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装备技术推动下的设施农业、精准农业、宏观监控等新技术体系的发展,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总量,而且推动了现代信息产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同时也推动了精细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鉴于全球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呈现出短缺趋势,生物质能的开发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而依托农业领域的生物质能产业,不仅是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希望,同时也为农业、农村、农民开辟了新的生产和致富门路。

  可以看出,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速度正在加快,农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延伸,农业生产的空间不断拓宽,新的农业产业和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多,农业的市场前景将更加广阔,这反过来也为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提供了广阔空间。

  重视对农业的保护

  当今世界,由于各国国情的差异,出现了各种不同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如现代化与规模化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政策扶持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市场保护与农户合作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等。无论哪一种农业发展模式,政府对农业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特征是一致的。近年来,美国、欧盟、日本等都开始进行农业支持政策的调整与创新。尽管各国对农业的支持政策受各自特殊国情的限制而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由过去单纯的农业保护逐渐转向全面的农业支持。发达国家对农业保护和支持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农业的发展,既需要政府在价格、产品流通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保护与激励;也需要政府适应市场化和国际化趋势,在基础设施、贸易促进、科技发展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

  在我国农业由传统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尤其需要认识农业的特殊重要性。从发展前景来看,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且正逐渐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据统计,目前农业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中的贡献率约为20%,农产品消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50%,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业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40%。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人口的继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农业的市场前景将更加广阔。因此,切实突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地位,充分挖掘农业的综合功能,加速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不仅是农村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作者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

  《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7日第十四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