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城市因青年更精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09:31 上海青年报

  2005年,上海的青年仍然是这个城市最活跃的群体之一。新一届上海十大杰出青年、新长征突击手标兵们、上海IT青年十大新锐们的当选,把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们集中在闪光灯下,诞生了又一批新青年的楷模;11月,第九届挑战杯在复旦大学火热开幕,701件决赛项目集中迸发出青春的灵感火花,青年的创新精神和境界让世界为之眼前一亮;洋山港的青年建设者们用青春写下了一个奇迹……青年用自己的行动筑起了城市中最亮丽的风景线。

  同时,随着2005年政府实事工程市民(青少年)信息服务平台的上马,社会各界都在给予青年更多的关注。12355青少年维权热线、网上视频讲座、网络心理咨询……信息服务平台通过200人的专家志愿者队伍,为青年打造一个贴心电子顾问;而为了关注青少年的“网瘾”问题,“戒网”专家陶宏开教授受邀赴沪,受到家长的围堵;而本报从“啃老”现象引发的话题,在网上网下皆引发了一场关于成长的大讨论。

  所有这些,让我们有理由说,城市因青年更精彩!

  卓越

  原本勤勉好强的青年“啃”起了年迈的父母,原本

  活泼可爱的少年成了网络游戏的俘虏,难道,沸腾的热血真的冰冷淡漠了吗?很显然,他们并不希望如此,网瘾少年小邹刺在手臂上的“爷爷对不起”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在社会各方的帮助下,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他们不断完善自我的实际行动。而在活力四射的第九届“挑战杯”

  比赛上,大学生张欣茹被三家机构相中为未来的CEO,另一名大学生王晓峰研发的项目也将带领企业进入新的市场领域,在他们的身上,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

  华华

  BLOG

  这些聪明的年轻人!

  “挑战”终于结束了!明天可以睡个好觉!

  已经6天了,我习惯把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叫做“挑战”。这个“挑战”不仅挑战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更着实挑战了我们的体力极限。

  最后一个下午,比赛已经撤展。曾经熙熙攘攘的大厅一片寂静,展台上那些活灵活现的、小巧精致的、别出心裁的,更多的是让我新奇而又看不懂的参展作品已经不见了,空空荡荡。我还记得那个腿脚关节都能活动,会跳“冰上芭蕾”的小机器人;还有那个高挑的女孩子那么热情又彬彬有礼地向我介绍她的参赛项目:会说话会唱歌的照片。

  过去的几天中,我在这个展厅里走过多少遍,又曾经多少次感叹:这些聪明的年轻人,这些优秀的年轻人,这些卓越的年轻人!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展示着多么精彩的青春!

  这场盛大的表演今天晚上就会落幕,而舞台仍旧静静的候在这里,在每一所大学的校园里,在每一个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在这个城市里每一个年轻人聚集的地方。这些舞台上的主角,就是所有像“挑战学子”一样的年轻人,就是他们不断迸发出的年轻、创新的思想。

  我很高兴,因为我们也可以站在这些舞台上,如此近距离地记录着,见证着,伴随着这些年轻的嫩芽一点点成长。

  \(作者为本报记者吴华\)

  风轻云淡

  BLOG

  哈哈,工作之余做渔民

  洋山开港了,而作为东海大桥的一线建设者的我和我的同事们却没空去领会这份喜悦,我们还在为东海大桥的收尾工作忙得不亦乐乎。

  2003年7月,刚踏出校门的我便与百来人的大部队一起浩浩荡荡地开赴东海,一呆就是两年,东海大桥从当初的几根桩变成现在的一条龙,这种巨变不是亲眼所见真是难以想象,我们这些人经过了两三年的风吹日晒也没了初出校门的青涩。

  这两年我们的生活工作都很有“规律”。除了每两个礼拜回陆地一趟,我和同事们所能活动的范围就是一个长100米宽50米的“舞台”,类似于海上石油平台,四周只有一片茫茫大海,方圆几百里渺无人烟,一天面对着大海是一种享受,天天面对着大海就可能发疯。

  回想我们的生活,乐趣不少。虽住的是“集装箱”,但电视机录像机一应俱全,闲暇之余,我们一帮年轻人还是自己捣鼓出了点乐子。公司租了十几条渔船作运载备用,休息时,大家就借了鱼网鱼钩,像模像样地做起了“渔民”。这种苦中作乐让所有的建设者在洋山港飞扬青春!\(作者为上海市基础工程公司蔡鹏\)

  CO2

  BLOG

  我家也有网瘾少年

  那天上午,小邹站起来对陶宏开说:“我不是为了上网,只是没地方去,只能去网吧。”一边的我有想哭的冲动;那天下午,与几百名家长一起听陶宏开的讲座,可是直到讲座结束,我还是没有等到自己的弟弟。

  回去的路上,我拨通男友的电话,不顾公交车上众目睽睽,一边说一边泪流不止:“这几天一直在说服小邹来见陶宏开,可是我自己的弟弟呢,他难道不需要远离网瘾么,我却没有办法照顾到……”

  我有一个同样也是十六岁的弟弟,他也曾因为迷恋网络游戏逃学甚至彻夜不归,当我看着讲座结束后那些久久不愿散去的父亲与母亲们,就好像看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子,他们的叹息又在我耳边回绕。所以,我更明白连续三天三个整版的篇幅讲述小邹的故事,对千千万万个有网瘾少年的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

  通过报道我不断自问:作为一个姐姐,我对弟弟的关心真的够吗?我真的了解他在想什么吗?我想把这样的反思传达给家有网瘾少年的父母,对网络的沉迷只是一个表象,作为大人应该用心去聆听青少年的心声。

  \(作者为本报记者蔡玲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