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经济盘点:2005年中国金融改革五大创新(3)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09:47 人民网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内外“两重推进”

  2005年,美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高盛集团,纷纷入股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淡马锡的请求尚在讨论之中。2005年10月27日,中国金融领域“最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建设银行香港首发上市。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说,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是达到银行改革目标的手段,国有商业银行并不是为了上市而上市。

  按照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的思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主要想解决制约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改变以前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上国股资的局面,通过股权的多元化和上市的公众持有,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企业文化的转变。

  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多元化不是为了“引资”而是为了引进国外先进的银行服务理念、管理经验和产品开发与维护的技术,迅速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上市迫使银行的各项财务指标达到资本市场的要求,从而提高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可以利用其品牌效应,在股票IPO时发挥促销作用,但对银行治理和经营绩效的改善本身则未必能产生预期的积极作用。事实上,公司治理文化是不可能仅仅因为发行了部分股票就自然跟随进入国有银行的,它有着更为复杂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制度性因素。

  银行是整个金融体系的核心主体,在中国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汇率市场)的每个角落都会有它的身影,而四大国有银行又天然地成为银行业的核心。

  以银行为主导的这种金融体系一直支持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也孕育了巨大风险。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尚不够强健,货币市场的欠完善导致无法形成一个基准利率,进而使得中央银行的货币调控政策不能有效调节市场利率,非市场化的利率进而导致了资源低效配置。同样,汇率体制的改革也一直在“迁就”柔弱的国有商业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的嬴弱制约了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制度的变革。国有商业银行成为解决中国金融体系杂乱艰困的关键所在。

  如何将其改造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金融支持体系之一,与金融市场一起构成健全、稳定和高效的金融体系,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最终目标。

  鉴于亚洲金融危机所产生的根源以及2006年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我国政府积极创造条件主动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创新——股改上市,使其足够强健地应对各种竞争。

  社科院金融所的曹红辉分析说,银行业的经营风险、道德风险比一般产业更大,这就决定了它对外部制度环境的高度依赖性。根据2003年对前两年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的调查,国有银行80%左右的不良资产源于金融体系外部的体制环境,说明金融部门的根本问题来自体制性和制度性的风险,政府对市场的干预面和程度仍未缩小和弱化。长期以来,政府在经济转轨中主导金融活动,金融资源的配置缺乏市场化的定价与风险分散机制,金融系统效率低,风险集中在银行部门积聚,孕育着金融风险。

  因此,在内,国有银行改革要股改上市的;在外,政府要积极改变其管理职能。改革银行经营相关的各种经济体制与政府管理体制。政府管理职能不转变,政府主导的金融资源配置模式不转变,公平、诚信的市场规则和法治环境不确立,银行股改也难以真正改进绩效,提高竞争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