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退学与中外大学人格培养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11:02 大洋网-广州日报 |
乔新生 今年9月,清华的博士生王垠因为不适应清华的教学体制,发布退学申请。有些人拍手称快,有些人扼腕叹息。其实,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清华失去一个博士毕业生,社会也许能得到一个创造财富的优秀人才。作为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博士生,只要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能够随时关注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最新成果,走出校门取得更大的成绩,并不是不可能 的事情。我们不可能让他成为比尔·盖茨,但我们衷心希望他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大学是一个神气的充满魔力的巫师,她把那些懵懂无知的孩子吸引到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然后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有的孩子在大学中学到了知识,获取了谋生的技能;有的孩子在大学丰富了自己的人生观,成为一个健康的公民。但也有孩子在大学里一无所得。这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在规模化工业大生产中,总是会出现次品。即使在砖瓦厂,不同的火候会产生不同质量的砖瓦。现在的大学实行填鸭式教育,并且要求硕士生和博士生在规定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若干篇文章,这样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绝对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而只会培养工业化流水线上的螺丝钉。要想保持心灵的自由,最好的选择是放弃大学教育。 那么,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是干什么的呢?无论是中世纪修道院式的学院教育,还是洪堡主持的柏林大学,都是以培养独立的人格为基本教育目的。中世纪的学院培养高贵的人,实行“博雅教育”;柏林大学以研究为功能,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栋梁之材。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中世纪的大学秉承学术自由的原则,赋予教育工作者绝对自由的学术研究空间。虽然教育工作者时时受到来自宗教团体的干扰,但是,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独立性、教学内容的包容性、教育形式的开放性始终成为大学的基本特征。中国的大学教育强调的是服从与被服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所以,中国大学培养的都是现代化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螺丝钉,不需要独立的人格,只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即可。虽然在大学课堂上占用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思想教育,但是这些教育不是让大学生们独立思考。 既然大学里的教育工作者没有时间建立独立的评价体系,而只能借助于国外的学术刊物或者评价指标对自己学生的能力进行衡量;既然大学教育工作者平时没有时间对学生逐个进行科研辅导,而只能通过发表文章的数量来评价学生成绩的好坏。那么,就不能责怪学生自谋出路,独自实现人生的价值。(作者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