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赋税”后盼“三村”--四川达州农村见闻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11:29 新华网 |
新华网成都12月27日电(记者任硌) 四川省达州市根据农村群众迫切希望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致富途径和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紧迫要求,从去年开始启动“班子队伍带村,人才科技兴村、民主法治管村”的“三村建设”试点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零赋税”后的新期盼 大竹县乌木镇堡子村农民廖维志说:“国家不但取消了我们的一切税费,还实行粮食直补,农民从过去的年年交钱到现在还要从国家领钱,这是党中央采取支持‘三农’的惠民政策,农民现在一门心思就想着如何想办法多挣钱,改善自己的生活。” 乌木镇镇长付代明说:“零赋税不但让农民得到了实惠,让基层干部心理上也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过去干部们忙着催粮催款,和农民关系搞得很僵,也没有精力抓发展。现在则可以一门心思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了。” 记者在达州的达县、大竹两县走访了7个乡镇的干部群众,廖维志、付代明的说法代表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声。 负担没有了,但农民还有新期盼。达县亭子镇赵岩村的村民们说,过去农民们缴粮纳税支持了国家建设,城里现在都是高楼大厦了,农村很多地方还在走烂路。国家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号召,农民也盼望国家和城市对农村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倾斜和支持。 一些村镇干部说,目前农民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民仍面临居住环境恶劣、行路难、就医难、致富途径少等诸多困难,农民们渴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三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达县麻柳镇烂泥湖村、大竹县竹阳镇幸福村等村如同城市花园小区景观般的村舍建设和文明的乡风让人耳目一新,而每个村级活动中心里设施齐全的为群众服务的医疗站、图书室、法律服务点更让外来者觉得到了城市社区。 竹阳镇幸福村村民王松告诉记者,经过镇里组织的技能培训后,现在大儿子在外开车、小儿子在家种植花木,全家年收入近10万元,现在好多城里的亲戚都羡慕农村这样的收入水平和居住条件。 达州市委组织部部长杨天宗介绍说,“三村建设”的核心是选准配强村领导班子,着力发挥农村党员干部和实用人才在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富民兴村中的骨干作用,依法落实村民的民主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营造良好的农村治安和发展环境。 达州市采取政府出资引导示范为辅、村民自筹解决为主的筹资思路,把政府扶贫项目、扶贫资金“捆绑”使用,集中到村级建设中,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各级财政共“捆绑”资金4000多万元,带动农民自主投入1.5亿元投入到“三村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全市120个示范村一年多以来新修水泥村道280公里、通户路64公里,2万多农户住宅得到改造,居住和生产条件极大改善。各示范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今年上半年人均增收250元以上。 “三村建设”呼唤政策支持 达县、大竹的几个乡镇领导告诉记者,“三村建设”模式对接了农民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要求,也为基层干部在新形势下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群众欢迎,干部干起来也舒心。但资金方面压力很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修路、架桥、引水,完全靠农民自筹资金解决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农村不现实,势必影响这项工作的进展和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广大农民要求实施“三村建设”的愿望强烈,但短期内又不可能全面推进,干部压力也很大。 达县县委副书记向仕春说,现在搞“三村建设”都是地方上想办法“捆绑”各种项目资金投入,但地方财力也很有限。达州市委书记李向志认为:“基层领导干部都期盼着进一步理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渠道,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尽早实现农民的期盼。” 四川省委政研室的同志认为,达州农村试点的“三村建设”活动,对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及如何通过对农村的投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出了一个模式和机制。(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