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们这一年——心怀梦想,所以关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13:05 南方日报

  2005的文字江湖

  卢秀华

  2004年12月27日的午后,我独自一人背着行囊踏上开往江门的汽车。新同事、新电脑、还有全新的《江门观察》,未来是那样地不可窥探,更是那样地充满希冀。那天下午,

每一个同事都郑重地在第一期《江门观察》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大家的脸上都写满振奋。见证着它的诞生与成长。我想,这就是缘分。

  那个午后大家的笑脸还恍如昨日,转眼,《江门观察》就迎来了自己一周岁的生日。工作之余,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回看这一年的记者生涯。真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焦虑并快乐着”:约不到采访对象,焦虑;截稿时间快到稿子没写完,还是焦虑……不少同事都有梦到被催稿而从睡梦中惊醒的经历。碰上诸如今年6月西江百年一遇的洪水、本月江门大西坑突发的山火等重大事件,压力也不小。然而,也记得一位同事说过当记者最大的乐趣就是那随时兑现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份肩负着社会责任的职业。

  为了真正地扎根于五邑,成为一份见证江门城市发展历程的权威性报纸,就要求记者在采写稿件中不能仅停留在“就事报事”的阶段,而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视角,并试图从多个角度为剖析新闻事件,发出《江门观察》自己的声音。

  今年9月底,欧盟就2006年中国出口欧盟的10类纺织品实行配额招标,全国有5000多家纺织企业参与网上投标,江门共有84家企业参与网上投标,其中27家中标。反观这一结果,江门作为广东省重要的纺织业板块之一,全市共有1400多家纺织企业,为何只有84家企业参与投标,且中标率仅为32%?企业对投标的参与度为何不高?我萌生了以此次的招投标情况为切入点关注整个江门纺织业发展状况的想法。为了更好地把握新闻的背景,我查阅了大量关于中国纺织品出口的资料,并大致了解了作为江门一大支柱产业的纺织业的发展情况。然而,在采访中却发现不少纺织企业普遍对配额招标反应淡漠,通过对中标企业和纺织行业学者的访问,我了解到江门全市1000多家纺织企业中大部分是贴牌加工的家庭作坊式小企业,大企业的带动作用还不够。应对欧美的配额制度,不少纺织企业选择了转口贸易的形式。因为之前对纺织行业专业知识的涉猎不多,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一直抱着学习的态度,并力求客观地看待江门纺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不少业内人士指出的江门缺少大型的纺织品交易市场,可以说此次采访让我对行业类经济报道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新闻媒体如何扮演好“社会守望者”的角色呢?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尽可能真实地传达读者的声音。今年9月初,江门出台了“禁狗令”,将对市区违规饲养的犬只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捕杀,不少同城媒体都选择从宣传政策的角度来报道这一事件。那市民尤其是养狗的市民如何看待这一“禁令”呢?在采访过程中,我了解到市民们都很支持政府整治“犬患”,但许多人都认为捕杀的方式过于“一刀切”,而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采取给狗只强制性注射狂犬疫苗和上牌的管理手段来实现对市区犬只的长效管理。我们于是还走访了不少宠物店以及卫生防疫部门,发现不少宠物店甚至推出了帮市民将狗只送至外地的“新业务”,而几乎没有市民主动将狗只送到相关卫生部门实行“安乐死”,在报道中我们还链接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几大城市管理犬只的措施。新闻见报后,我们接到了不少读者的来电,都表示了他们对报道角度的肯定。

  今年的记者节,同事们都是在紧张的工作中度过的。当天晚上近10点,大家都收到了站长发来的节日问候短信,还记得最后一句是“心怀正义,无冕之王”。虽然自己在这个行当里已不算新人,但看到这句话时仍旧感慨。我们都明白,这个“王”不但没有锦衣华服,还经常“比骡子累,比蚂蚁忙”。即便如此,我们依旧贪恋最后敲下键盘结束文章时的快乐,因此我更愿意相信每个心怀责任的记者在骨子里都是理想主义者。路漫漫其修远,手中的笔是我们的见证。

  城市狩猎者

  兴乐

  人生如果真的是一段旅途,江门将是特别的一站,在这里,我的角色是记者,路过了一些人的幸福与悲哀。

  2004年3月1日,在新会开往惠州的旅游大巴上,我是一个自称“猪仔”的导游,翻看着《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没看懂;在“三八”到来之际,5辆大巴载着200多名妇女出游,途中几次停车,她们均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占领每个加油站的厕所,猪仔就守在男厕门口,告知后来的男士们:女士优先。这个时候的猪仔处在毕业彷徨期,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会否离开生活了4年的江门?

  猪仔不是很明白,让他决定留在这个城市的竟是车上的司机,正如他总结许久才明白,最让他留恋的是学校的足球场。在这趟车上,他曾分给猪仔半个芦柑,不甜。之后,猪仔几次出团,都买了潮州柑,希望能再次碰到他,与他分享——无他,当时这个新会人几句无心的关语曾感动了猪仔(那时候的猪仔真傻,一年之后他才明白,这个司机对每个导游都这么关心);而为了寻找这个人,猪仔一直坚持留在当地报社实习,只因为每天能经过车站,却始终没能碰到他。之后的日子,猪仔发现,生活了将近4年的这个城市是如此的陌生,再之后,猪仔习惯了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狩猎,最后,当猪仔再次见到这个遗忘了自己的新会人的时候,他已经留在这个城市工作了,现在,他爱上这个地方了,而且学会骗人,骗自己。以上便是《江门观察记者前传》之笨笨猪篇。

  猪仔采写过与猪有关的报道,是《批发商欺行霸市?肉贩无理抗法?》和《“分猪肉”如何用好“三板斧”?》,为了获取五部门的调研结果,他前往市经贸局流通服务科“狩猎”,一边和副科长闲聊,趁他放松警惕之际翻看了科长桌面的报告,迅速浏览并强记下报告的要点和重要数据,李科长回办公室后叮嘱,最好等政策出台后再发稿,但猪仔令他失望了;此前同样被“骗取”信任的还有无线电与通信管理科的王科长,《通信基站电磁“阴影”怎样消?》和《基站关闭将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也是抢先发稿,在电话里他发脾气了,在此一并表示歉意;

  猪仔还要问候一下全市的“摩托佬”:你们辛苦了,《搭错车,谁之过?》,报道了新会车站个别摩托佬专欺外来女工(两个打工妹被误导,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搭错夜车),见报当晚,应该是你们的一位代表,用标准的江门口音“问候”了我一番。(后来查到电话号码是华园中路的公共电话,其实谁“出卖”猪仔并不重要,心里话)我只是想告诉你们,我也是“摩的”的长期顾客,冷暖两心知,报道本身并不针对整个群体,想表达只有一点:既然是弱势群体,就不应该欺负更弱势的群体。

  猪仔不爱唠叨,贪靓,被公认为办公室最“八卦”;5年的生活,他已是一个让人感觉“很江门”的男人:他习惯于醒来时候赖床,喜欢穿行于各种时尚活动场所,有时也留连长堤风貌街;他观察身边飘然而过的人,捕捉或热烈或沉静的意象,用自己的感觉和感悟,解读都市的另类繁华;他试图深入地记录主流人群与非主流人群的基本生活情状,用新新人类的语言说,这是一个“城市狩猎者的异度空间”;他谨记领导叮嘱:放荡一些,再放荡一些——指写稿,但是在记者的光环下,他唏嘘:神是我,鬼也是我,一年的采访写稿已经让他迷失在自我的世界里了,他要做回自己的主宰,他说:我是城市狩猎者。

  这个季节,猪仔喜欢去新会喝茶,这时候的新会水是咸咸的,思绪一下就飘回2004年3月1日,而一想起那个司机,脱口而出的是:真傻!

  精彩地“游荡”下去

  文志华

  转眼一年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观察》从每周二的四版到现在的八版,羽翼渐丰的同时也渐受瞩目。还记得《观察》刚刚创刊的时候,还有很多市民不了解甚至不了解《观察》,有时采访“自报家门”时,采访对象都受宠若惊地以为我们大老远从广州跑来的。半年时间过去后,我竟然在大街小巷里不时地看见有人拿着《观察》,那一刻,我的心里很甜很甜。如今,在江门各政府部门和商业机构,市民手捧《观察》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儿。

  这也是一个无法言说的情愫,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观察》吐蕊盛放,我也体味了成长。一年前这个时候,当站长交给我有南方日报标志的黑色公文包和一本通讯录,我犹豫披上了“记者”的外衣,感觉责任很大,也同时为自己成为南方日报一名记者而自豪。每逮到采访者,我都会很欣然地递上一张赫然印刷了“高度决定影响力”字样的名片,并告诉他我是南方日报的记者。

  做记者要见多识广才能高屋建瓴,特别是南方日报社对记者的要求更高,而且,身边的同事常妙语迭出,自觉压力大,所以,从我当记者那天起,自知学识水平低,写稿技能差,唯有逼自己跑出来。我第一次接触“新闻”,是在小学英语的教科书里,NEWS(新闻);第二次是我一位当记者的哥哥,看着他像工蜂一样忙碌,时间表上没有白天黑夜是新闻给我的第二个印象;当第三次接触时,我已涉足了新闻界。很多朋友也觉得好奇,原本在实验室拿试管看显微镜的我,也能与文字结缘。呵呵,这可能是新闻对我有很多无法抗拒的“诱惑”吧。虽然自己是一个半路出家的“门外汉”,但那些新闻背后的故事总吸引着我,我很乐于作为一个提问者。也许正因为这样,才让我热衷于做一名记者。

  回味做记者的这段时间,有做苦尽处的甘甜,也有挫败的磨砺。在我羞涩的采访经历中,让我回味的是关于童工的一次暗访,至今我还记得那种在潜入工厂“取证”后回来急于成文的刺激和快意;连续三期关于二手车行业的分析报道,解决了交易收费过高的问题,有二手车商打电话来表示谢谢时,那种快乐只有自己才能体味。但是,我的写作仍然改不了粤语方言,新闻总监每次纠正我的稿件都弄得个“眉头紧锁”,由于新闻敏感性不够,我也会不小心就会漏了新闻……

  现在,美食版、美容版等由我来“掌勺”,刚开始接管时,广告部的黄总半开玩笑地向我警戒:“小心将你吃胖。”在此之前,我有和大家一样的感觉,做美食版主应是头大脖子粗的那样的吃客,而在此之前,我纯粹是一个为吃而吃的人,不是一个爱吃者,而且,坐在餐桌上还要工作,怎么吃也不能爽。当跑了美食版后,接触的美食越来越多,对食物的甜酸苦辣也体味得越深,渐渐地喜欢上吃了,很多时候我也感兴趣地向厨师学上两手,好让自己回家做。跑美容更不用说,偶有美容院的老板硬拉着去做护理……不体会怎能写出文章,于是,我会逛美容院、泡茶馆、溜小店,做个很纯粹的觅食者和美容者。我就这样一路“游荡”着,并且打算精彩地“游荡”下去。

  和《观察》共度的365天

  谭有禄

  一年前把记者作为职业理想,满脑子都是记者可以仗义执言,伸张正义,忠肝义胆,侠骨柔肠的壮志雄心,但是没有想到自己上班的头一天就差点打了“退堂鼓”。本来以为先写一些“豆腐块”文章,锻炼几年之后再写大型报道,但没有想到第一个任务就是8000字的头版主题文章,当时心里就麻了,脑里没有一点头绪,硬着头皮接下任务之后,“灰溜溜”地走回宿舍,一阵阵的痛苦而迷茫“空袭”而来。

  当晚,找一位同事聊天,他桌面上的那本《高度决定影响力》让我眼前一亮,翻了几页感觉很不错,赶紧拿回房间,洋洋洒洒30万字通宵看完。在接下来的一周又看了4次《高度决定影响力》,反复琢磨南方日报的风格和定位,从中也学到了一些很实用的采写技巧,对把握角度、分析材料,行文构思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拚熬了三个星期,《一桥飞架,五邑突围》等三篇深度报道文章顺利“出世”。2004年12月28日,拿着第一期《江门观察》时,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从那一刻起,我的“江门观察”生涯也正式开始了。

  万事开头难,有了良好的开端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选题、收集资料,四处走访,然后在最短的时间里写好稿子并修改,丝毫都不能懈怠。有很多朋友羡慕我很自由,记者是“弹性工作制”,不用“朝九晚五”地打卡,可以说是自由自在,可是换一个角度来看,没有明确的上班时间,也就没有明确的下班时间,24小时手记都要开着,不然类似“漏稿”这样被行业称为“十恶不赦之罪”的痛苦肯定不可避免。

  和《观察》在一起的365天,曾经问自己,做记者这个职业最想得到的快乐是什么?12月1日开平市金村村民许先生发来的一条短信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非常感谢您对开平金村小学的报道!”

  11月28日下午,接到开平市金村群众的报料,称他们村小学附近有一些非法炼铜厂长期排放“毒气”,老师上课要带口罩,学生捂着鼻子听课,周围的村民也深受其害。第二天早上7点就出发前往开平采访,10点左右到达金村学校。经过外围深入的采访之后,然后马不停蹄找到当地有关部门了解情况之后,肚子也“唱起歌”,脚也感觉有点飘,一看时间才发现已经接近下午1点了,赶紧找了一间快餐馆填饱肚子,坐上回江门的车,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三天后,《金村山寨炼铜厂毒害小学师生》终于见报。犹记收到短信那一刻,一种特别的快乐油然而生。而这种“快乐”伴随着《王水偷金,偷金于无形》、《钻锯声快让人疯了》、《新会动物园真凄凉》等等报道点缀了我极为有限的记者生涯。

  记者是一个很磨砺人的职业,接触到的事情五花八门,有一些会让人很兴奋,也有一些会让人很痛苦。虽然记者被人称为“无冕之王”,在一些底层普通百姓的眼里,记者就是“神仙”,无所不能。于是打不赢官司的不找法院找记者,有了困难的不找政府也找记者。但是作为一名记者,除了很真实地记录这个社会之外,面对那些为命运而挣扎,为了生存而生存着的弱势群体时,同样也会觉得无奈和苦恼。不过经历多了之后,现在遇到什么样的人都不会太激动,因为生存在这个世界需要一颗平常心,不然各种痛苦将会如影随形。

  和《观察》在一起的365天,有苦有乐,如今看着《江门观察》经历了市场竞争的洗礼之后,“天气”已经是暖日扫阴霾,大家共同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心里倍感欣慰之余亦满怀感激。感激那些我应该感激的人,感激《江门观察》给予我的一切。

  借一双慧眼观察江门

  谭月韶

  在走进南方报业之前,曾经在其他的媒体做过。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是《江门观察》一直在追求深度的报道,要求更深更广吧。

  一年的时间,可以做成多少事?除了采访、除了写稿,就是行街。江门是一个不算杂乱的城市,跟其他大城市相比,它简直可以用美丽和精致来形容。用我的眼光来看,它更是一个适合做新闻的地方,最满意的是它不大,可以很容易就找到采访对象。在路上,并不需要浪费太多的时间。

  奇怪的是,很多记者同行,都喜欢用“我一直在路上”来形容自己的生活或工作状态,有点道理,但是我不喜欢。

  我不喜欢把记者的工作形容得那么忙碌,那么疲于奔命。它于我而言,是一项享受,一种我非常满意的生活状态。我不知道其他的记者喜不喜欢下乡,反正我是喜欢的。常去的地方有台山和恩平、开平。每次下乡,感觉都非常不错。一两个小时的车程,窗外景物变换,自己可以神游太虚,高兴的时候可以睡一觉,醒来就是一个既不陌生又不算熟悉的地方。更让人期待的是,有采访对象在等着自己,或者有人正在期待我们的帮助。这便是乐趣。

  更加满意的是,作为一家省委党报,这里的民众对我们很信赖,他们常常会主动邀请我们去采访,有问题也愿意主动向我们反映、求助,这是别的媒体所难以比拟的。出去采访,胸中常澎湃着一种愉悦的自豪感。其实,也可以说是虚荣心。

  当然,也不尽是美丽的感觉。今年记者节,是《江门观察》进驻江门后的第一个记者节。那天我接到新会区一宗“过劳死”的劳动纠纷投诉,然后和当事人的亲友去工厂采访。虽然已经出示工作证,但在门外拍照时还是让一班穷凶极恶的人围住,平生第一次被人当面用“XXX”的字眼辱骂,那种气愤真是难以表述。而后还遭到围困,幸亏报警后当地公安迅速赶至现场,把我们带出安全地带。也算是一个难忘的记者节,有惊无险。

  其实,观察江门,我无法客观。本身就是五邑人,一直在五邑长大,我无法像其他同事那样毫不忌讳地评价江门,这毕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已经熟悉了她的气息,这里的民众都是我的父老乡亲,关注他们、走近他们,都是那么理直气壮理所当然。

  在我所在的那个县级市里,常常有认识的领导干部对我说:“本是江门人,多报道江门的好事吧。”不不,那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我们的目的不只是这样的,我们希望报道更多的人和更多的事,不管它是好是坏,不管它是先进还是落后,我们都会关注,我们不会以个人的好恶来影响自己的判断,社会需要的是,是一个理性、客观的媒体。

  今天,接到读者的报料,说蓬江区某工业区一间工厂发生爆炸事件。在赶往事发地点的途中,我沉默不语。心里暗暗希望,最好不要发生什么事,宁愿白跑一趟。尤其是年关将至,真的不愿意听到天灾人祸的惨剧发生,哪怕它极有可能成为最吸引眼球的新闻。幸亏真的没有发生大事。只是一个炉子爆炸了,操作工人已离去,现场无人员伤亡。暗舒一口气之余,仍然要作常规采访。可是那个工厂的老板,目睹现场的一片狼籍,面对在现场拍照的我们,郁闷地吐出一句:“不许乱写!”正在采访的几家媒体记者,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向他抛出了白眼球。

  作为记者,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每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总有人这样本末倒置地要求我们,他们要关注的应该是事件本身吧,可他偏要关心我们的新闻怎么写。

  必须再次指出,江门是一个适合做新闻的地方。而《江门观察》,也是一个适合做新闻的地方。

  总是觉得,《江门观察》是一个很美丽的名字,洞察一切,洞若观火,明察秋毫,总之是一副看透一切的味道。我们看透了么?当然不。所以——

  我的热情,一如既往。

  图:

  意气风发的《江门观察》记者同仁们。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