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没厅没堂的陋室有爱有欢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14:35 新民晚报

  没有多少人知道,在大连西路附近一个小区里,有一个被疾病纠缠的痛苦灵魂,却用诗性情怀绽放出生命的花蕾——她叫毕正波,一位因“小脑萎缩症”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中学女教师,在8年磨难的岁月里,用文字记录下对生活的感悟,并出版了10万字的个人诗集,还有一本50万字的新作也将于明年问世。

  病魔袭来爱作盾牌

  日前,在曲阳路街道玉二小区举办的“心灵有约”座谈会上,毕正波和她的丈夫马以群,向社区居民叙述了他们8年来的抗病故事,以及他们的爱情。动情之处,闻者潸然泪下。

  8年前的一天,灾难袭来,马以群感觉“天塌了”。他所深爱的妻子毕正波得了一种“怪病”——四肢不听使唤。马以群带着妻子走遍上海各大医院。最终,被确诊为“小脑共济失调”,俗称“小脑萎缩”,它意味着人将失去运动控制的能力。目前,还没有特效药能治愈。

  渐渐,毕正波的身体发生了变化:起先,颤抖的手无法举稳一双筷子,无法握住笔;接着,腿无法支撑行走;最后,无法清晰地说话,视觉也变得模糊。一个小时成为她体力消耗的极限。

  告别三尺讲台,与床相伴,毕正波却并不沮丧。她说,病是美的,因为病给了她三件宝物,一个是爱,她得到了周围所有人的关爱;二是时间,让她有很多时间去思考;三是一支妙笔,让她可以写锦绣文章。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马以群一声叹息:“我是家庭的物质支柱,而毕正波则是精神支柱,她的乐观感染了我。”毕正波则说:“他是上苍给我的一份珍贵礼物,而我则是他甜蜜的负担。”

  深夜编写“谈话录”

  毕正波喜欢收听一档凌晨直播的广播谈话节目——“相伴到黎明”。形形色色的男女通过电波,与主持人探讨情感话题。毕正波喜欢这档节目,便把主持人的话背下来,去劝告那些需要劝告的人。因为在病中,毕正波有了更多思考的时间,她感觉到不仅夜晚有人需要安抚,白天也有人需要。

  于是,毕正波和丈夫马以群投入到了一场特殊的创作之中。每周二和周三零点,他们从梦中被闹钟唤醒,守候在录音机旁,录下当晚全部谈话节目。然后从中挑选典型话题,一字一句整理成文,并加注标题。一年多的辛苦,换来20余万字的“谈话录”。

  文字结集出版,夫妇俩却不愿在书上署名。毕正波说,原本编写这些文字,只是为了实践自己的诺言,让更多的人找到心灵家园。写了名字,便是贪图个人功劳了。

  夫妇共享创作快乐

  8年里,夫妇俩就在一个朝北间里生活,狭小局促,不见阳光。但他们的诗情创作一刻也没停止过。毕正波的木板床紧挨着屋子里唯一的窗子。一个人在家时,她用录音机录下思考的灵感。马以群则在下班后,将这些录音整理成一篇篇诗稿。马以群成了毕正波的第一个听众。

  “我崇拜她的才情与德行。”马以群眼中病中的妻子仍是如此可爱。而毕正波则在一旁轻轻吟诵自己最新创作的一首小诗:“二碗稀粥,两人分享/一瓶香槟,两人交杯/浪漫,一样的/驾宝马车的闲适/骑自行车的悠然/笑意,一样的/一百米跑的速度/马拉松跑的耐力/起点,一样的/没厅没堂的蜗居/有室有房的心灵/宽阔,一样的/风在动/旗在动/心动,一样的。”

  病休期间,毕正波创作了几十万字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和论文。夫妇俩8年来一直共同分享着文字带来的快乐。他们觉得生命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时间的长短。

  通讯员万彦本报记者袁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