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上海:“温暖货币”折射救助帮困新理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15:36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频道12月27日电(叶锋肖春飞)年关将近,各地兴起“送温暖”的高潮。而在上海,历久弥新的“送温暖”的方式又在悄悄发生变化,其中一个明显的改变就是:不再前呼后拥把物品送上门,而是发下各种“券”、“票”、“单”,让受助方自己“悄悄”来领取。“券”、“票”、“单”这样的小纸片被人形象地称为“温暖货币”。“温暖货币”取代“物”的做法,折射出这座城市救助帮困过程中日益凸现种种新理念。

  一张券,一张票,一张单:温暖送到实处

  12月24日上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贫困生小屠,走进位于校内学生活动中心内一间并不起眼的“爱心屋”,拿着价值100元的“领用券”,在满屋子的货架间随意挑选物品。最终,她“购买”了书、圆珠笔、资料袋、面巾纸、一件七八成新的滑雪衫,外加两个漂亮的挎包。

  小屠说,“爱心屋”是个很温馨很有人情味的地方,工作人员接待很热情,用“领用券”换取物品,感觉很自在,就像在超市购物一样,“没有什么不好意思”。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小明介绍,“爱心屋”是今年华东师大帮困助学过程中推出的新举措。具体做法是学校接受校内外的捐款捐物,集中在“爱心屋”里,分门别类地上架、标价,对部分旧的衣物还会专门清洗、消毒,然后印制面额为50、100、150的免费“领用券”发放到各个院系的贫困生中,他们可以前来自主挑选个人所需。至今为止,已有600多人来“爱心屋”“购物”。

  而对上海的孤苦老人们来说,继去年以后,免费的洗澡票将在今年再次给他们带来不少温暖。记者从上海市沐浴行业协会获悉,从2006年1月1日到3月31日,沐浴行业协会将在全市开展“助浴活动”,向各区老人发放18万张洗澡票。老人们凭票可以在自己喜欢的时间去遍布全市的1200多家大众浴室免费洗澡。

  家住杨浦区榆林路的诸老伯说,有了洗澡票,想什么时候洗就什么时候洗,决定权完全在于自己。

  在普陀区各个街道,困难居民则可以从居委会领取一张“衣被银行”发放单,到遍布各区的“银行”中领取所需衣被。

  记者在曹杨新村街道的一家“衣被银行”里看到,100平方米的室内,摆放着的一排排大橱都被编了号,所有的衣被被分门别类地储存在里面,衣架上挂满了毛衣、外套。衣物主要来自商店和居民群众捐献,“衣被银行”还建立了完善的操作流程和记账系统。

  家住普陀区长寿街道普雄小区的七旬老人丁盛标告诉记者,他需要什么衣服,就跟街道的干部说一声,填个表、拿个单子就领到衣服了,“这种方式很好,我缺什么就可以领到什么。”

  据了解,从2004年2月18日建立第一家“衣被银行”开始,至今,普陀区9个街道镇全部建起了“衣被银行”,将近1万户困难群体受惠。

  送温暖,也曾送来“温暖的烦恼”

  有了“券”、“票”、“单”,就可以“买到”相应的物品或服务,因而它们被有些人形象地称为“温暖货币”。而在“温暖货币”流行以前,上海的不少帮困方式常常给受助方带来“温暖的烦恼”。

  以大学帮助贫困生为例,王骏介绍,过去每年冬天,华师大都会给贫困生们公开发放款式、颜色都统一的外套,结果有许多人宁愿受冻也不愿意穿,因为他们觉得衣服简直就是贫困生一张“标签”,所以学校只好改变做法,改发穿着看不出来的保暖内衣。他深有体会地说:“贫困生大多敏感而自尊,因此在物质上给于帮助的同时,要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在爱心屋值班、同时自己也用“领用券”换取了一条床单的华东师大化学系的研究生孙伟昌回忆起以前的“温暖的烦恼”:“以前在本科时,为了领取学校的助学金或衣物,需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填表、申请,当众陈述自己的困境,真是很不好意思啊,有时都想不要了!”对于老人们来说,他们有过另一种让人哭笑不得的烦恼。据了解,过去,一些和受助老人结对的部门和单位,每到年关,纷纷对老人“集中轰炸”。一个听来夸张但真实的故事是:有一年的春节前,卢湾区某里弄的一位80岁的曹老伯,曾有一位老人为了接受“慰问”,在一天之内被“学雷锋”小组、青年服务队、退休前所在单位的工会干部以及居委会干部等接踵而至的“好心人”请去洗了六次澡,当晚就感冒,躺在床上瑟瑟发抖。

  上海市普陀区委书记周国雄谈到了第三种“温暖的烦恼”:“过去扶贫济困,不是领导上门慰问送点水果和慰问金,就是搞个现场捐赠仪式,上面坐着领导、富人,穷人坐在下面,然后是千篇一律的鞠躬、热泪盈眶。这些活动逢年过节时搞一搞还可以,但平时这么搞就不行了,一是现场捐赠数量并不是很多,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此外,一些党员干部还满足于只在节日时象征性慰问一下,困难群体的疾苦,平时没人管。”他认为,“送温暖”要避免走过场,十分重要的是要建立长效机制,做到细水长流。

  “温暖货币”:人性化、实用化、长期化

  作为慈善之举,“送温暖”是一件政府和社会关心困难群众所做的实事。上海大学上海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顾骏教授指出,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救助帮困“送温暖”活动多是由职工所在企业操办;改革开发以后,政府的民政、劳动、教育等部门开始承担送温暖的指责。他说,不过去年底的送温暖活动常被赋予较强的道德含义与政治含义,比如有地方称此举为“民心工程”就说明了这一点。

  而如今,“温暖货币”的出现与流行,说明了道德含义和政治含义在逐渐淡化,而困难群众(学生)的权益被看得越来越重。

  专家分析,“爱心屋”的做法说明学校更注重考虑受助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踏实感,显得更人性化;“洗澡票”的举措体现了“送温暖”措施的实用性,它使政府、社会的善举不再有“做秀”之嫌;而“衣被银行领用单”则显示了政府在建立“送温暖”长效机制方面的努力,可变“春节送温暖”为“四季送温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主题下出现的“温暖货币”,体现着政府、社会新的救助帮困理念。(完)

  暖流涌动冬日如春:各地掀起送温暖献爱心热潮

  延安:为社会困难群体“雪中送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