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的汪道涵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01:51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
编者按德隆望重的汪道涵,是我省明光市人(原嘉山县)。他曾任上海市市长5年,退居二线后,又一直担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以祖国统一大业为己任的汪道涵于12月24日在上海仙逝,消息传出,天地同悲。为了追念这位安徽的先贤,本报特刊此文,披露其学生时代孜孜求学、追求革命的事迹。 汪道涵祖籍徽州,1915年出生于明光镇。其父汪雨相是晚清乡试考取的秀才,曾留 学日本,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明光首创高等小学,长期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他教学严谨,教子更严。汪道涵在家是长子,从小就受到父亲良好的教育,聪明好学。小学毕业后,汪道涵凭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考取了南京中学读书。1931年,“九·一八”的枪声震惊了国人。当国家处在存亡危机关头,16岁的汪道涵和爱国学生一起向南京国民党政府请愿示威,强烈要求抗日。他们的爱国行为,迅速影响到明光。明光初级中学(现明光中学)在校学生也积极响应,纷纷举行罢课、上街游行、查禁日货,抗日救国热潮空前高涨。 1932年,汪道涵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他一边刻苦求学,一边收集阅读《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具有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内容的报刊书籍,从中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翻身得解放的道理。1933年,汪道涵在学校秘密加入了中共。次年,因坏人告密,汪道涵不幸被捕。经多方营救出狱后,他回到明光以教师身份作掩护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在明光初级中学代课时,汪道涵组织进步学生秦其谷、李凝、戴皋如等,在校园内成立“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因这一年是民国23年,同时人数又不太多,只有二、三知己,故又叫“二三读书会”。他们经常聚在一起,研读进步书籍,宣讲革命道理,探究救国之策。 1936年,汪道涵返回上海,进入上海光华大学继续求学。次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汪道涵和在南京金陵大学读书的李纯儒等大学生相继回到明光。他们组织召集进步青年40余人,在明光初级中学校园内秘密召开会议,讨论抗战形势,成立“明光抗日救亡青年战时服务团”,还组建了“抗日救亡剧团”。他们不顾反动派的干涉阻挠,积极排演抗日节目。没有活动经费,他们自己筹集;没有服装,他们就借别人的衣服。在汪道涵自编自导下,他们赶排了《凤凰城》、《迷途的羔羊》等抗日剧目,连夜搭起戏台,举行公演。三、六、九是明光逢集日,他们在明光街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战友》、《秋阳》、《战火》等抗日话剧,教唱《义勇军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等抗日歌曲。他们还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深入农村,演戏教唱,向广大农民宣传抗日救国道理。 为了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战时服务团编印散发了《抗战日报》等抗日通俗读本。汪道涵利用自家的收音机,把收听到的延安消息及前线战讯刊载出来,在报上撰写评论文章,以激发爱国青年抗日热情。他们还组织开展向社会各界募捐,将物资送到抗战前线慰劳官兵。在汪道涵等的影响下,广大学生、市民、商人纷纷举行罢课、罢市和抵制日货活动,有力地推动明光地区乃至周边乡村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8月的一天夜里,汪道涵在其学友秦其谷家中,秘密发展秦其谷、李正恩、李纯儒、戴皋如、汪乃枢5人为新党员,并成立了中共明光临时支部,汪道涵为支部书记。次年10月,汪道涵毅然抛弃家产,带领全家老小和亲友20余人,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从此投身于更为广阔的革命事业。(作者单位:明光市委党史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