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定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05:15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
同志们: 审议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本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我受市委常委会委托,对《建议》作一些说明。 提交这次全会审议的《建议》,是在市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根据市委 的要求,有关部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着手“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围绕“十一五”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春城同志主持市委常委会,就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制定好“十一五”规划建议进行了多次讨论,对《建议》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提出了重要意见。《建议》稿广泛征求了各区(市)县、市级各部门党委(党组)的意见,认真听取了专家学者的意见。这次全会召开前,市委又举行座谈会,专门听取市人大、市政协、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的意见。经过反复修改,数易其稿,形成了目前的讨论稿。可以说,《建议》形成的过程,是认真总结过去、全面规划未来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集中集体智慧的过程,也是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广泛共识的过程。《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后,将由市政府据以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明年初召开的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一、关于“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新世纪的头五年,是成都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五年。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坚定不移地朝着建设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建议》指出,“十五”时期是我市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这个判断是符合实际的。 我市“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入全国十强行列。预计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将达2350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3.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00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年均增长11%。二是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实力大幅提高,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初步形成。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2005年预计为7.7∶43∶49.3。三是城乡建设日臻完善,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被评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四是投资体制改革、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预计2005年实际使用外资将达到13.6亿美元,为2000年的5.1倍。五是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进步,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预计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分别达到11280元和4470元,比2000年增加3631元和1544元。 我市“十五”时期取得的发展成就来之不易,这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全市上下把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思想,贯彻运用于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具体实践,在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进程中,辛勤探索走出成都特色科学发展道路的成功经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使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而且对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未来五年,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建议》全面分析了“十一五”时期我市面临的形势,总的来说,成都正在加快成为承接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区域中心城市,正在形成实现发展新跨越的比较优势,正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进程,正在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只要我们更好地把重要机遇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有利条件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实际举措,未来五年,必将是大有可为的五年,也必将是发展又快又好的五年。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推动发展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不少突出问题:产业发展水平与特大城市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实现跨越式发展后劲不足;资金、能源等瓶颈制约因素依然存在,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需进一步解决;社会事业发展矛盾较多,城乡居民就业还不够充分,社会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我们要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立足科学发展,完善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推进“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为确保我市在2020年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关于“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结合我市基本市情和发展阶段的实际,《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改革开放、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动力,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扎实推进“三个集中”,实现工业新跨越、增创服务业新优势、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成都,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 制定实施“十一五”规划,关键是要深入推动科学发展观在我市的全面落实,促进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出具有成都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建议》提出的奋斗目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既坚持了我们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成都实践中作出的战略选择,凝结着全市干部群众为之付出心血和智慧的不懈实践,又与时俱进地丰富内涵,拓展深化,更好地体现了对成都未来五年发展的整体谋划。我们要切实贯彻“五个必须”的基本原则,着力使成都的发展模式更加科学、发展进程更加协调、发展优势更加突出、发展成效更加显著,不断开创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成都的新局面。 第一,立足成都实际科学发展。就是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从我市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各项重大部署,更有效地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构建和谐成都的要求,努力增创成都发展的新优势,不断增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动性、科学性、协调性,切实使全市人民充分享受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成果。 第二,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就是要深入实施省委“三个转变”的战略决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更大规模地承接国内外投资和产业转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来赢得全市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第三,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坚决扎实地推进“三个集中”,促进三次产业良性互动。坚持把做强做大工业作为重点,在强化产业支撑中提高规模层次,在投资消费双轮驱动中促进经济增长,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增强持久后劲,做到快中求好,实现好中增效,全面提升我市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第四,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是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把我市的科技资源转化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把我市的科技智力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推动科技力量整合,集中投入到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上,增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技术支撑,发掘和发挥后发优势,提升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高度重视人才开发。就是要紧扣我市“十一五”发展规划,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改革,合理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为成都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在深入分析我市现阶段发展特征和综合因素的基础上,《建议》从经济增长、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我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以及2020年远景目标。下面,着重就两个方面的重要指标,作概要说明。 一是关于经济增长目标。《建议》提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00美元。提出这个目标,主要是考虑到,“十五”期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经济发展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十一五”期间,我们要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增长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保持年均增长12%以上的速度,是积极稳妥的,也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按照这一增长速度测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00美元的目标,是切实可行的。 二是关于能源消耗水平。《建议》提出,“十一五”期末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这是针对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重的问题而提出的,突出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我市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各个方面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还很大,只要充分挖潜节能,完全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三、关于“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建议》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共有五个方面。这里择要加以说明。 第一,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部署,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坚定贯彻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建立健全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体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为保证,以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这一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总体要求,既有机统一又抓住关节,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工作中。 坚持以更有力的措施,统筹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进一步明晰思路,找准切入点,探索创新做法,扩大落实成效,力求取得更好的集聚效应。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工程、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工程和农村扶贫开发工程,要在重点和难点上,力争有更大的突破性进展。 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方面:一是加快推进城镇体系建设。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要求,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建设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市域城镇体系。二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扎实抓好新农村的规划建设、稳步实施、任务落实,明显改善全市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三是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工作部署,完善扶持、合作和互助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加强优势互补,实现良性互动,促进各区(市)县协调发展,携手并进。 第二,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十一五”期间,必须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市的中心任务来抓,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建立并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自主增长机制。 《建议》提出,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调整优化发展布局。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地域差异,合理进行市域功能分区,通过打造服务业优化发展区、新型工业重点发展区、特色产业发展区、生态保护区,形成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促进的区域发展格局。二是实现工业新跨越。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力推动电子信息、机械、医药、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壮大提升冶金建材产业,加快建设石油化工产业,支持培育现代中药产业;协调推进集成电路、软件、汽车、鞋革、家具等产业集群更快发展;集中抓好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扶持市场占有率较高、发展较为稳定的中小企业,提高中小企业整体实力,把我市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基地。三是增创服务业新优势。加速发展旅游、会展、物流、金融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提高服务业的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房地产业;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建设西部信息服务业基地。四是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坚持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以市场为导向,集约发展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农产品,重点扶持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带动农户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精心培育一批农产品转化增值、优质高效的名优品牌,把成都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建议》特别强调,要把强化节约意识、发展循环经济贯穿到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有效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依法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增强资源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时指出,要以重点领域和关键项目为依托,健全招商引资服务体系,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利用内外资的规模和水平,加强区域和国际合作交流,努力使我市的开放更有吸引力、竞争力、辐射带动力;要深化财政体制、投资体制、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等各项改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创造有利于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要加快电力、能源开发、工业管网配套建设,搭建多元化投融资平台,努力缓解发展瓶颈。 第三,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党中央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按照这一总体布局,《建议》把政治建设作为构建和谐成都的政治保障,强调指出,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的有机统一,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证立法、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台工作,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推动成都发展,同心同德建设和谐成都。 《建议》结合我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对不断探索有效形式,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公推直选和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差额直选,健全党务、政务、村务和厂务公开制度,完善农村村民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治制度,依法有序扩大基层民主。二是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深化政府职能和领导方式转变,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进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分工,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深入推进党群机关和人大、政协机关规范化服务型机关建设。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完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法规体系,建设法制政府,规范政府行为;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开展政法队伍创一流活动和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做好法制宣传和普法工作,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建设和谐成都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快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市经济增长,增强综合竞争力,培育城市精神,提高公众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十一五”规划具有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作用。 《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推进全市文化建设,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统筹发展早期教育、学前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和特殊教育,普及巩固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保障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低保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二是加快建设高科技成都。坚持科教兴市战略,整合科技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框架;优先开发应用于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在部分领域建成一批具有世界或国内一流水平的研究与实验基础设施,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强科学普及,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健全有利于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管理、信息和技术平台,推进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运用,打造全国一流的信息强市,真正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落到实处。三是建设西部区域性人才高地。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立适应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体制机制,重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把成都的人才优势更充分地转化为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四是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改革文化体制要有突破性进展,创新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体制和机制,吸引和调动社会资源,生产更多健康向上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实施文化品牌战略要有实质性成效,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企业,打造文化产业集团,繁荣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和数字娱乐等重点优势文化产业;大型公益性文化设施和城市社区、农民集中居住区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要有配套性发展,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依法保护文物,挖掘、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档案管理,做好地方志工作。五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市党员、教育人民群众的战略任务,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城市精神,建设文明城市,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 第五,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快推进和谐成都建设。 《建议》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社保、医疗、社会救助等问题,重点指出,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发挥市场作用,健全服务体系,创造就业岗位,规范就业管理,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实现城乡比较充分就业。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乡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特困户救助和灾民救助制度,积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三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四是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健全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体系,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水平,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完善社区医疗卫生配套服务,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保持实行优生优育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人口质量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建议》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现了安全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强调指出,要抓细、抓实、抓严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严格安全执法,强化煤矿等高危企业的安全防范工作,提高城市公共设施安全水平,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提升交通、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监管水平;建立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公共事件的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广泛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调解和信访工作,推进和谐社区与和谐村镇建设,夯实社会和谐的基础;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党的领导是胜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建议》最后部分,专门就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发挥党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 同志们,“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极其重要的关键阶段。做好这五年的工作,对于开创成都更加美好的未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一心、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为胜利完成“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