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汪道涵以一个“协会会长”的民间身份留名于民族统一大业的史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09:57 公益时报

  曾经官至上海市市委书记和市长,八十年代主政上海期间建树颇多,最终却以一个“协会会长”的民间身份留名于民族统一大业的史册

  汪道涵的“民间”往事

  

汪道涵以一个“协会会长”的民间身份留名于民族统一大业的史册

  汪辜会谈已成绝唱

  从一个人的身后事通常能掂量出这个人生前的分量,而在当今,媒体态度更是反映一个人政绩如何的晴雨表。

  2005年12月24日7时12分,90岁高龄的汪道涵在上海逝世,两岸三地媒体纷纷刊文,痛悼汪老逝世。

  中评社发表评论说,一位在晚年竭尽全力为两岸的和平统一进程发挥了巨大推动力的智慧长者汪道涵先生的离去,当使两岸同悲。

  香港《大公报》以4整版篇幅,分别以“汪老辞世”、“汪辜会谈成绝响”、“汪老的最后时光”、“主政上海建树多”为栏题,亦怀亦悼亦赞评笃汪老品德及贡献。《文汇报》出版“汪道涵逝世专辑”,介绍汪老生平、兴趣、智慧及贡献。香港《商报》发表“汪道涵两岸关系影响深远功勋卓著”、“两岸人民将永远怀念汪老先生”等文章表达缅怀和敬意。

  25日出版的澳门各中文报纸均登载了汪道涵逝世的消息。《澳门日报》“台湾之窗”专版共刊登了4篇相关文章和2张相关照片,介绍了台湾各方面对汪老的哀悼。

  台湾部分社会人士、媒体等纷纷发表看法,对他多年来在发展两岸关系中的贡献表达推崇之意。东森、TVBS、中天等电视台和“中央社”、《联合晚报》等台湾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发出了汪道涵病逝的消息,并配发了汪道涵生平事迹、兴趣爱好等新闻。

  曾经官至上海市市委书记和市长,八十年代主政上海时期建树颇多,最终却以一个“协会会长”的民间身份留名于民族统一大业的史册,这样的部级领导除了汪道涵别无他人。

  从官场到民间

  政府官员退休后退居二线当当顾问,或者发挥余热做做民间组织的“理事”或名誉会长的人有很多。但是,像汪道涵这样,“余热”成就斐然甚至影响大大超过“职业生涯”的实在屈指可数。

  汪道涵1915年出生于安徽嘉山明光。早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任华东工业部部长。1953年后,历任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对外经济联络部副部长及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中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后,汪道涵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上海市副市长、市长。

  1986年,年逾古稀的汪道涵退居二线任上海市政府顾问,次年当选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汪道涵的人生脚步开始迈进“民间”社会的时候已经是上个世纪90年代。1990年,他入选宋庆龄基金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并兼任副主席。宋庆龄基金会是中国最早的基金会,成立于1982年5月,其宗旨是继承和发扬宋庆龄毕生所关心和从事的儿童文教福利事业的精神、增进国际友好和世界和平。也许,此时的“老同志”汪道涵承担这种职务和其他很多理事会成员一样,主要还是发挥余热。

  1991年12月16日,旨在“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北京宣告成立。政商关系良好的汪道涵当选为首任会长,这一任就达14年,把汪道涵的人生推向了民族统一大业的制高点。

  熟知其人者说,汪道涵的这个人生转折点与已故的国家领导人荣毅仁有关。

  当年,荣毅仁以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主席的身份,频频呼吁两岸工商界同仁尽快坐到一起来开展经贸合作。1988年11月,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在北京召开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会前荣毅仁指示专门致函台湾工商总会、商业总会,邀请对方派代表前来北京参加全国工商界的大聚会。

  遗憾的是,台湾商界没有回音。

  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荣毅仁感情复杂地表示:“这在两岸目前的关系条件下,我们是能够理解的。”

  说这番话时,荣毅仁已是72岁高龄,汪道涵73岁。两个以祖国完全统一为今生最大愿望的老人,此后走得更近了。

  三年后海协会成立,汪道涵当选会长,荣毅仁是名誉会长。

  1993年3月,荣毅仁当选国家副主席,他积极开展国务活动和外交活动,对首次“汪辜会谈”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这一年11月,汪道涵也被推荐为上海市工商联名誉会长。

  团结台湾民间力量

  1987年底,长达三十多年的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随之发展起来,民间呼声也日益高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台湾不得不调整“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的“三不政策”,于1990年11月2 1日成立了得到官方授权的负责与大陆联系、协商的非营利组织──海峡交流基金会,专门出面处理“官方不便与不能出面”的两岸事务。

  为便于与海基会接触、商谈,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推动于1991年12月16日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并授权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两会交往和事务性商谈的基础。

  海协成立以后的工作重点主要有四项,其中第一项就是逐步建立和发展与台湾岛内外民间团体和人士的联系与相互合作,发挥民间力量,共同促进两岸的直接三通和双向交流。

  原本就与台商有一定联系的汪道涵,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走进了台湾民间社会。

  “汪老对台湾的情况一直很关心。台湾工商、知识界的想法,乃至一个数字、民间谚语,他都认真倾听,还随时用铅笔作笔记。”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辛旗是汪道涵的忘年好友,他说,今年初,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去世,汪老亲自写唁电,“从中可以看到他随时希望促进两岸复谈之心。”

  “汪老开启了两岸半官方接触的先河,为两岸的经济发展、人员往来奠定了基础,因此深受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人的爱戴。”全国台联副会长、上海市台联会长林明月女士多次聆听汪道涵讲话,因此对其有深刻印象,“他总是设身处地为台湾同胞着想。”

  林明月至今仍清晰地记得1996年钱其琛到上海召开座谈会时的情景。会上,汪道涵先生手拿厚厚一沓信件,说:“今天钱副总理到上海来,我‘参上一本’。”接着,汪老向钱其琛副总理反映,因为投资环境及管理的不完善,台商遇到许多困难,亟待解决。

  1993年,上海市台联乔迁新址,汪老欣然写下“台胞之家”勉励众人。此后,这块特殊的匾额就一直悬挂在该会的会议室内。林明月说,每有海外民间社团到访,都要求在旁合影留念。

  酷爱读书的汪道涵老人也致力于两岸的学术交流。今年5月8日上午10点他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一行时,也谈到了自己近年来的研究心得。他说最近经常阅读辅仁大学和台湾大学的哲学概论,还说大陆也有几个非常不错的哲学教授,如果能交流合作的话,写出的著作,一定能中西交融、古今贯通。

  汪道涵最后总结:“我讲这些,就是希望通过各种形式促进两岸的交流,当然学术交流是很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办到的。”

  十万藏书欲捐家乡

  汪道涵极爱读书。尽管时常工作到深夜,他也要从堆满床头的书堆中拿出一册看。逛书店是他的最大嗜好,他每月都要购置一些书,内容从文学评论、历史专著、名人传略、音乐、美术,到科技专著、经济理论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据说汪道涵爱读书的程度,已经到了床头都放满书,藏书逾十万册。

  因为爱书,所以汪道涵还“爱屋及乌”,喜欢与著书人交往。

  “汪老一直很关心经济,尤其是台海经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江春泽1999年曾经与汪道涵做过“同事”,那时候,他们分别是上海一家民间亚洲研究所的理事长和所长。

  汪道涵给江春泽的印象是“思想敏捷开放,学识非常渊博,是个慈祥的长者”。

  江春泽说,他们早在“同事”之前就已相识。1992年,在一次海协的会议上,汪道涵一眼认出江春泽并主动打招呼提供家庭住址,要求他将研究成果寄到家里。

  今年11月13日,汪道涵之子汪致重回家乡明光考察探亲。汪致重此行之目的,是为完成父亲汪道涵的一个夙愿。因为汪道涵有藏书的爱好,他想将自己个人多年的藏书捐赠给家乡人民。

  明光市文化局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告诉公益时报记者,他们的图书馆目前只有几万册藏书。如果能得到汪老的捐赠,“那将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当然也是物质财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