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点:大学有责任让学生“自立”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10:21 新华网 |
把最近几条有关大学生和学费的新闻放在一起,仔细研读,别有一番滋味: 兰州理工大学20余名学生因错过交费期限,被取消考试、注册机会,已修完的课程面临重修。该校宣传部的工作人员说,这样做是要这部分学生外出打工,尽快补交所欠学费(《新京报》12月23日);父母离异的大学生小陈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父亲为其垫付每年一半的学费和每月300元的生活费。但法院经审理后认为,送子女上大学并非父母的法定义务 ,驳回了小陈的诉讼请求(新华社12月21日);广州大学城聘任曾打5份工成功赚取每年万余元学费并救治重病母亲的“中华小姐环球大赛”亚军杨爽任勤工助学大使,以此号召更多的大学生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立(《信息时报》)。这么多信息汇在一起,无非想说明一个问题:在今天大学学费已经相当高昂的现实条件下,大学有责任也有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立”,既不应该让学生家长承受“学费不能承受之重”,也不能完全指望大学生的个人奋斗,而应该有一个长效的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学校共同建立的助学和奖学机制,让学生充分自立,愉快读书。 我国现阶段年均学费占人均GDP的40%以上———以年均学费4000元计算———而世界平均为5%~10%(公立大学)。如果加上生活费、杂费、住宿费等,已占到GDP的百分之百甚至更高了(我国人均GDP现为1200美元)!因此,以支付能力看,中国当前的学费当在全球最高行列。对于大学教育来说,弄不好这是一种杀鸡取卵的行为,若不赶紧自救,新的“读书无用论”将会把头抬得越来越高。因为大学教育的投入和产出却未必成正比。在天津,每个800元月薪的职位平均有七八个本科生竞争,在江西等地,很多大学毕业生已开始“零工资”就业。日前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显示,家庭教育支出的过快增长,完全打乱了正常的家庭消费结构,与买房贵、看病贵一起成为3大民生问题。 关心国家和孩子命运的朋友应该去读一读薛涌的《如何上得起大学?———以美国大学为例》(《南方周末》12月22日),文章揭示:美国的学费表面上很贵,实际上学生及其家庭真正要承担的部分很少。4年制公立大学的教育费用(包括学费、杂费,以及住宿、伙食等生活费)平均为1.52万美元(其中学费5400美元)。但有将近一半的学生,用得到的助学金、奖学金等支付了包括学费、书费、伙食费、住宿费的所有费用后,竟还能拿到平均1300美元的零花钱!低收入阶层几乎不花钱读大学。大家需要对付的,是昂贵的生罘延谩P矶嘌?年的花销常常在5000美元上下,有的只需花两三千美元。就算打工1小时挣7美元,1年平均每天打2个小时工就可以了。上私立学校,真正的负担比上公立学校也就多几千美元。况且,上私立学校的学生来自富裕家庭的居多。而政府的拨款通过“教育券”方式直接拨给学生,拿到这笔钱的学生,只要到一个学校注册,钱就会拨到学校的账上。这样,等于政府给学生一笔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好恶来“采购”高等教育,而不是通过竞相寻租的方式直接拨给学校,制造学校等级从而哄抬教育价格。 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收了家长那么多钱,有责任学习人家先进的助学金、奖学金和政府教育券模式,一只手从有钱人手里收取学杂费,另一只手把它交给贫寒的学子;同时采取灵活的学制,允许学生半工半读,而政府的教育券模式固定一个学生多少资助,学制延长并不多占用政府公共资源。只有通过这样的学生“自立”改造,大学才能拥有一张真正安静的书桌,大学教育的投入产出也才能维持在一个人们能够接受的合理限度内。且只要学生愿意来,这样进进出出的钱,终归都还是大学碗里的肉,如果非要等到学生都不愿意上大学或者普遍上不起大学,那么大学就只能去喝西北风了。(童大焕) 来源:中国青年报 |